职员职业化礼仪暨行为规范
第一条 为迎对学校“二次创业”和“卓越进程”的宏观战略,进一步提高和升华所有职员的工作质量和职业化水平,助力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行为规范。
第二条 本行为规范适用于所有职员,旨在规范言行、塑造个性、赢得信任、提升形象、营建“人和”环境、支持学校竞争力。
第三条 职业化行为遵循如下礼仪原则:
(一)平等原则 (“不以高且巨为贵,不以细且微为贱。”),即不卑不亢,面对领导、上级、同事、下级时应同样彬彬有礼,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
(二)尊重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即互相尊重,首先热情、真诚地与人交往,保护他人的自尊心,允许他人表达思想。
(三)诚信原则(“言必信,行必果。”),即信守约定,如因特殊原因无法约定时要充分说明。首先自信,才能取信于人。
(四)适度原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即礼让有度,既要充分表示尊重,又不应热情过度或过于谦逊,以致对方不舒服。
(五)包容原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即在与人交往中对不同观点求同存异。同时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六)自律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礼仪“发自于内”才表现出美,应约束自己,提升内涵。
第四条 职业化形象塑造
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职员职业化形象定位:职业化的教育者。这样的形象定位决定了个人形象要素应包括:服饰、仪容、表情、举止、谈吐、待人接物;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应概括为:职业心念、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
(一) 职业化形象——仪表礼仪
遵循着装TPO原则(Time, Place, Occasion)并注意搭配观念意识,即整体观念、肤色观念、体型观念、配饰观念、发型观念、妆型观念、 个性观念、经济观念、保养观念。
1.男性职员职业着装规范
(1)三色原则:在正规场合,全身着装的颜色应不超过三种(三个色系),包括上衣、衬衫、领带、领带、下装、鞋和袜等。(如果在西装左侧胸袋里插上袋饰手帕,其色彩最好与领带或衬衫颜色相近) 。
(2)三一定律:皮带、皮包、皮鞋同色,也适用于手表带。
(3)禁忌:商标没拆除;穿夹克戴领带;穿尼龙丝袜和白色袜子。
2.女性职员职业着装规范
(1)服装布料要讲究,最好是免熨的。
(2)切记不要盲目追求时尚。
(3)大方、得体,尺寸适宜。
(4)与衬衫等颜色的搭配一定要合理。
(5)背心不要太暴露。
(6)注意衣领的选择。
(7)鞋跟的高度应该在3—4厘米。
(8)丝袜要和套裙搭配。
(9)饰品要和服装风格相统一,首饰以少为宜,同质同色。
(10)选择与服装搭配协调的公务袋及适宜公务场合的香水。
(11)禁忌:忌透忌露忌短;正式场合带图案、镂孔等特殊丝袜;正式场合穿凉鞋;正式场合穿肩膀、腋窝裸露的服装,或穿无袖及领口过低的上装;裙、鞋、袜不搭配。
(12)绝对禁忌:穿黑色皮裙 (欧美国家街头女郎的穿着);三截腿(没教养的表现)。
(二)职业化形象——仪态礼仪
1.目光:亲切友善、视位恰当、与谈话对象接触时间占谈话时间的30%-60%。目光易停留在公务型前额假想三角区。
2.微笑:是世界性欢迎语言,表现自信、友善的仪态。
3.站姿:在正式场合,站立时不要出现双臂交叉抱于胸前、双手背在身后、两手插入口袋、身体依靠在桌椅或墙壁等动作,因为这些动作代表着消极的语言信息。例如,双臂交叉抱于胸前表示权威和戒备、一个人在双手插入口袋时说的话更有可能是谎言。站立时,应头正、肩平、臂垂、躯挺、腿并。
4.坐姿:左进左出、落座无声、坐进椅子的三分之二、挪动座椅时,起身挪到适合的位置再坐下。
5.蹲姿:下蹲时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腿向下蹲,前脚全着地,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后脚脚跟提起,脚尖着地。女性应靠紧双腿,男性则可适度的将其分开。臀部向下,基本上以后腿支撑身体。
6.行姿:步位直、步幅适当、步速平稳,女士118-120步/分钟,男士108-110步/分钟。
(三)职业化形象——情绪礼仪
职业场所,应觉察情绪、接纳正常的情绪、以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主语是“我”,欲发火时,倒数8秒。
第五条 职业礼仪运用暨职业行为规范
(一)职业礼仪——办公基本礼仪
1. 办公室基本礼仪
(1)分清个人空间和公共区域;
办公室物品摆放原则:整洁、简洁、方便、快捷。
办公室物品摆放高级要求:品位、格调,美观。
(2)保证工位整洁,个人物品陈列得法、有序、无异味。
(3)控制讲话音量,避免打扰旁人工作。
(4)养成互相问早与道别的习惯。
(5)随时、及时表达谢意。
2.办公室禁忌
(1)称兄道弟(XX哥或姐)
(2)身体发出异常声音
(3)大声喧哗
(4)评论别人服饰等
(5)吃东西,尤其是带刺激性气味的食品
(6)不及时吐掉口香糖
(7)趴在桌子上
3.办公室适宜话题举例
(1)社会热点及新闻热点
(2)多数人感兴趣的与学术及工作内容相关的话题
(3)电影、音乐、体育、旅游等个人兴趣及爱好
(4)节假日计划、安排
(5)美食、午餐
4.办公室话题禁忌
(1)谣言和闲话
(2)与钱有关的话题,收入、个人物品价格等
(3)与自己或别人的健康有关的话题
(4)家庭、个人经历、信仰、住址、年龄
(5)哀伤的话题
5.怀孕的女职员注意事项
(1)直接领导应第一个知道,同时告诉他(她)你的打算
(2)能够被看出时候再告诉同事
(3)不要提醒别人你是孕妇
(4)不要跟别人诉苦
(二)职业礼仪——电话礼仪
电话交谈效果=70%声音的质量+30%话语。接打电话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在打电话之前要做一下准备,将所要说的事情整理一下。
2.拨通电话后,应当先自报家门,和证实一下对方的身份。
3.通话三分钟原则
4.铃响不过三声的原则
5.重要的第一声:您好!xx部门
6.对任何来电都一视同仁
7.认真做好电话记录,牢记5W1H技巧(Who,是谁打来的电话;Where,是哪里打来的电话;When,什么时间打来的电话;What,打电话为什么事情;Why,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8.中止电话时谨尊“尊者优先”的顺序挂断电话。
9.对于误拨的电话要耐心地告诉对方。
(三)职业礼仪——致意礼仪
1.唤人、打招呼,尽可能用手掌,通过手臂摆动、摇晃来表示,手心向上,忌不尊重他人的指点、勾动手指。
2.鞠躬常识:15度,一般招呼;30度,迎客礼; 45度,送客礼 ;90度,遗体告别。日本比较常用90度鞠躬,迎宾礼大于45度。
3.拥抱:国际交往中多用于同性间。
4.倾听 SOFTE原则:Smile,面带微笑;Open-posture 倾听态势;Forward lean身体前倾;Tone语气温和;Eye-contact 目光交流;Nod点头示意。
5.与他人交流时应注意交流距离。一般原则是:亲密距离 0-0.5米;社交距离0.5-1.5米;礼仪距离1.5-3米;公共距离 3米以外。
(四)职业礼仪——名片礼仪
1.名片的递交
(1)尽量用双手
(2)名片正面对着对方
(3)名片上的文字正方向对着对方
(4)递交名片的过程中自我介绍
2.名片的接受
(1)起身站立,面含微笑,目视对方
(2)双手捧接
(3)从头至尾认真默读一遍,表示重视
(4)接受对方名片后应主动递上自己名片,否则需向对方说明情况
3.递交名片时应注意的事项:
(1)不要将名片背面对着对方
(2)不要将名片颠倒着面对对方
(3)不要将名片举得高于胸部
(4)不要以手指夹着名片给人
(5)接到名片后放在名片夹或上衣口袋。
(五)职业礼仪——握手礼仪
1.握手时应脱帽,切忌戴手套、戴墨镜、三心二意与人握手。
2.握手时双方距离一米为宜,握手时间三到五秒。
3.握手时眼神应注视对方。
4.女士伸手,男士才可以握手;领导或长辈伸手,下级或晚辈才可以握手。
5.如果与多人握手,要按顺序握手,不可越过其他人同另外一个人交叉握手。先后顺序为“尊者在先”。
(六)职业礼仪——行进礼仪
1.行进中,两人同行右为尊,安全为尊;三人同行 中间为尊;四人同行分两派,前排为尊。
2.上下电梯时,按键是晚辈或下属的工作,按住“开”的按钮,让客人(上司)先进入电梯。到达目的地后,按住“开”的按钮,请客人(上司)先下。
3.进门时,如果们向外开时,打开门,请尊者先进入;门向里开时,推开门,自己进入扶门,再请尊者进入。
(七)职业礼仪——乘车礼仪
1.由主人亲自驾驶轿车时,一般前排座为上,后排座为下;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乘坐主人驾驶的轿车时,最重要的是不能令前排座空着。
2.如果有司机驾车,客人应坐在后排的右位。
3.乘车时尽量系好安全带。
(八)职业礼仪——就餐礼仪
1.点餐原则:人均一菜、中餐特色、本地特色、餐馆特色。
2.餐桌礼仪
(1)湿毛巾只能用来擦手,不能擦脸、抹汗;餐后的湿毛巾是用来擦嘴的。
(2)餐巾开口向外放大腿上,餐巾不是用来擦餐具的。
(3)谈餐桌上适宜交谈的话题。
(4)正式的宴会请祝酒而不要劝酒。
(5)咀嚼食物不要开口说话。
(6)实在想剔牙要有所遮掩。
(7)手握筷子不要指向桌子上的其他客人。
(8)拿取食物时不要站起来,坐着拿不倒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旋转餐桌顺时针取食。
(9)喝汤时尽量不要出声,不要把碗端起来喝。
(10)如果盘中有菜,筷子应摆放在盘上,表明还在进行,没有吃完。
(11)吃到骨刺时,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应用餐巾或手掩,用筷子夹放倒碟边。
(12)女士如果不小心将唇印印到杯子上,可以及时用干净的手指尖抹掉口红,再用纸巾擦拭,直接用纸巾擦拭酒杯的做法是不礼貌的。
(13)餐间一般不交换名片或赠送、接受礼物。
(14)不说招待不周等。
3.敬酒和布菜须知
(1)第一次主人为所有客人斟酒,按逆时针方向。
(2)第二次可以第二主人(坐主人对面) 为两旁的人斟酒。
(3)敬酒顺序为: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上一篇:教职工关系管理——合理化建议管理规定
下一篇:教职工关系管理——人事回避若干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