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口罩的历史与文化

2020/6/23 14:59:13

文/伍志洁

农历庚子鼠年的新年钟声还未敲响,一场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重大疫情肆行全国。武汉封城、各地限行,疫情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岁月静好,拉响了分秒必争的抗疫警报。

各地援鄂医疗队伍赶赴湖北,多方募捐渠道纷纷开通,看着日渐填满的全国疫情版图、不断明朗的疫情讯息,还有无数逆行者的义无反顾、生死离别,惶恐于新冠肺炎的同时,更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活着,需要“安全感”。依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安全感”除了建立在身体内部的康养之外,还有身体外在的防护措施。而口罩便是外在防护中关键的第一道防线,它的存在可以降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的确给人们一些安全感。“疫情一天未除,口罩一日不摘”,这是三亚对市民发布的新要求。连日来,为了阻隔病毒的侵袭与扩散,口罩成为人们生活的标配,而“戴口罩”成为各地区防疫工作中严格执行的命令。

一时间,关于口罩的问题层出不穷,成为当前14亿中国人日常议论的热点话题,“一罩难求”的局面更是难以缓解。无论是面对呼吸系统的疫病,还是“蓝天保卫战”,人类凭借口罩获得了最直接的自我保护。它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散布着一种恐惧的氛围,扮演着游走于安全与恐慌之间的角色。

回溯口罩的历史,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口罩从诞生到医学使用再到普及大众,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出现:一布遮面


关于口罩的诞生有不同的说法,笔者将其划分为亚洲与欧洲区域。

有研究者认为,最初的口罩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那时候的伊朗,即古波斯,因为宗教的因素有戴口罩的习俗。这里有一个教派,叫拜火教,当时崇尚拜火教的波斯人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干净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求信众用布遮住脸。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自己呼出的气息“跑出去”污染外界,这象征着对神明的虔敬。这个说法从现在部分伊朗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得到证实,浮雕中有主持仪式的祭司,他戴着的就是当时所谓的“口罩”。

也有人认为,口罩的起源在中国。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人使用口罩的记载。这部著作记录了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段写道:“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事情发生在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深受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欢迎,随后他受邀进宫,发现宫殿里给皇上、皇后送餐的太监宫女一律在口鼻处蒙着丝巾,其质地由蚕丝与黄金丝织成。经询问才得知,这是为了防止侍从呼出的气息触及食物从而污染主子的饭菜。

而在古代的欧洲,也流行一段口罩诞生的故事。早期欧洲的医疗产业由巫师掌控,真正的医生势单力薄。每当瘟疫盛行时,医生四处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但巫师觉得医生抢了自己的生意,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骚扰和追打。医生只好用布遮住面部防止被巫师认出,遭到报复。后来,遮面的人不只是医生,还有一些疫情中幸存者。那时的14世纪,欧洲被鼠疫肆虐,死人无数,一些地方的尸体如同垃圾一样堆叠。为了隔绝尸体的腐臭,很多幸存的人们承担了处理尸体的工作,他们不得不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于是便用麻布或棉布来掩住口鼻。

综上内容,人们认为,古代口罩的出现与宗教有关,口罩最初的模样一布遮面,口罩的作用以不让气息“跑出去”影响他人为主,未涉及医学和卫生领域。但笔者认为,古人用口罩的原因还不只这些,出于本能反应和意识进步,还可能存在用于基本的自我保护。

古时候,人们习惯用手、袖子来掩住口鼻避开不洁之物。如《孟子·离娄章》提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还有《仪礼疏》中说:“掩口,恐气触人。”后来古人发现,这个习惯不仅不卫生,而且不方便做其他事情,之后人们便用巾、绢布来取代了手和袖子。至于是从何时发生的转变,从现有的资料无法得知。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古人当时用丝巾、绢布遮盖口鼻不单是为了防止口气污染,还用来防尘、防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番骑图》中,就有对元朝蒙古族贵妇戴口罩的描摹。因图上无作者名款,人们对其作者猜测颇多。后经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鉴定,画中妇女头戴的高帽是元代蒙古族人特有的“姑姑冠”,故此作是元人之画无疑,且为元代契丹族画家胡环之大作。细察此图,从人物装束及马和骆驼来判断,描绘的是蒙古贵族出行狩猎时常见的一个片断:严寒的季节,在塞北广阔漠野上,一队整装的番骑正顶着刺骨朔风而行,其中有两位头戴高帽、身披红衣的女子,其中1人手牵骆驼,她们2人均用口(面)罩蒙着口鼻、低头弯腰艰难行走。据此看来, 在元朝时期,口罩的存在说明了人们不只是为了防“出去”,还增加了挡“进来”的意识



发展:用于医学


14世纪以来,欧洲发生严重的鼠疫,疫情蔓延、发酵至18世纪,这场传染病也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这段时间里人类的自我防护有了进步。17世纪一位名叫查尔斯·德洛姆的法国医生发明了一套防护措施:从头到脚穿着涂过蜡的帆布(有时也用皮革)制成的长袍来保护身体、头戴黑色的斗篷帽、双手用巨大的手套包好,并在手腕和脚腕处用绑带扎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形状如鸟嘴的面具,其内部凸起部分是装了香料和草药的布袋,布袋上有时还洒香水,用来隔绝有毒空气并减少异味,面具的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构成。“鸟嘴医生”诊病时,手持长木棒挑开患者衣物查看病情或指挥其如何疗病,而不会用手直接接触患处。这种鸟嘴状面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充当了口罩,有些医生也会在填充物中加入独家“秘方”,但作用有多大不得而知。

 虽然人们发明了用石炭酸消毒医疗器械的做法,也知道穿手术衣,戴手术帽、橡胶手套和消毒洗手的重要性,而且鸟嘴面具的出现算是发挥了口罩一小部分的功能,起到阻挡的作用。但由于医学水平有限,没有人意识到口罩的重要性,无法发挥口罩的医用价值。

到了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生物的存在,这为之后的细菌防护型口罩的发明和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接着,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解决了一个困惑无数医学从业者的问题:即便手术成功,患者仍因感染而死。他发现这和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有关。人们交谈时的唾沫存在细菌,而这些细菌通过空气传播导致伤口污染。所以他建议医护人员为病人做手术时,需用纱布裹住口鼻。这个建议实施后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各国医生纷纷效仿,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推广开来。

 通过人们的不断改进,口罩由原先一块纱布包裹口鼻的“束缚式口罩”改良成了“支撑式口罩”,即在纱布内增加细铁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解决了佩戴口罩呼吸不畅等问题,然后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在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改良成6层纱布的口罩,并缝到手术服的衣领上,但这种口罩需要用手一直按压,极为不便。后来,他在口罩两侧增加了两条可以自由系结的吊带,下边部分牢牢缝在手术衣领上,上面可系到头部。至此,现代医学史上的口罩基本形成。



普及:“伍氏口罩”


虽然在欧洲的医学领域,口罩的医用价值得到认可,解决了众多医生的难题,但是在大众眼里,它还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

1910年冬,中国哈尔滨发生严重的鼠疫。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疫病就扩散到了5省6市,速度极快,死亡人数达到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一时间人人自危。

接下来的防疫战中出现了一个在中国防疫史上著名的“赌局”。这个赌就是“要不要戴口罩?”

坚持戴口罩的一方为时任清政府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他要求医务人员和疫区人民一定要戴口罩。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尸体解剖,伍连德和助手们发现此次疫病不是欧洲发生的鼠与人之间的腺鼠疫,而是一种新型鼠疫,即“肺鼠疫”,由伍连德首次提出。“肺鼠疫”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呼吸和飞沫传播,具有人传人的特点,并且伴有发烧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伍连德认为,防控“肺鼠疫”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阻止飞沫传播,因此他制订了一系列包括隔离、消毒、入户登记、病人集中收治、尸体火化、人人戴口罩在内的防疫措施。

然而,戴口罩的这条措施遭到时任法国名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监督(校长)兼首席教授梅斯尼等人的反对。反对方认为,鼠疫只有鼠传人,没有人传人,这是有科学依据和出处的,而伍连德提出人传人的肺鼠疫毫无根据,故戴口罩多此一举。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梅斯尼以身作则,坚决不戴口罩。结果一天之后,他就被感染上了肺鼠疫,6天之后就不治身亡。梅斯尼的死给活着的人敲响了警钟,必须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飞沫传染。从那之后,伍连德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佩戴他设计的口罩,后人称为“伍氏口罩”。

“伍氏口罩”是一种简单的加厚口罩,由两层纱布和药棉制成。在两层纱布之间内置一块吸水药棉,使用的时候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上下两端的绑带分别经耳朵上下处系于脑后。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市民。在“万国鼠疫研究会”上,各国专家对伍氏口罩赞不绝口:“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随后,这款简单易戴、价格低廉、防护效果好的自制口罩很快就被大众接受了,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口罩是中国开创科学防疫历史新阶段的见证者。

而此时战火交加的欧洲各国早已精疲力尽,被连年大战折磨得精神麻木的人们,无论如何也预想不到,一场比战争还可怕的灾难正尾随而来。

1918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有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医生认为不过是普通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三周后就有1100人因病重需要住院。很快,24个大型军营里都爆发出流感。由于当时欧洲战事吃紧,美国政府并未因此停手,共有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但他们中有很多人未能活着登上欧洲大陆。

流感病毒随着美军的到来,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向全世界扩散,造成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灾难。由于缺乏有效的隔离措施与防护手段,不少普通病人和医护人员因交叉感染而患病,从而进一步加重疫情的蔓延。最终,这场被称作“西班牙流感”的传染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估计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直至疫病蔓延的后期,人们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医护人员。从当面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走在路上的人群到处是白花花的一片,口罩已经成为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口罩的种类


目前,我国关于口罩的主要标准有: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YY/T 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不同的标准适用于不同的防护,为了避免误用或买错口罩,专家建议人们在购置口罩时,注意查看包装上的执行标准。

我国医院里主要的医用口罩有: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口罩中防护级别最好的口罩。可过滤空气中的微粒、微小带病毒的气溶胶或有害微尘,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可达到95%以上;疏水透气性强,有良好的面部贴合度。适用于防霾、防病菌等。常见的有杯型、拱形、蝶形,如医用的N95。

医用外科口罩:是医疗门诊、实验室、手术室等有体液、血液飞溅风险环境常用的医用口罩。可过滤大部分细菌和部分病毒,对细菌的过滤效率有95%以上。也可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但是,对颗粒的过滤效率有限,只能阻挡至少30%的非油性颗粒,且密闭性一般。不适用于防雾霾等细微颗粒。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在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如医院门诊、导医或咨询处、电梯、急诊等地,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菌的扩散,对各类人员起到预防和保护作用。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有3层,从外到内分别是无纺布防水层、熔喷布过滤层、亲肤吸湿层,有绑带式、挂耳式。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普通级的医用口罩。能阻断普通口腔或鼻腔呼出或喷出的污染物,但是缺少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或者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低于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其质地非常轻薄,佩戴时密合性差但舒适度高,因此只用于普通的医疗环境,或用于食品加工和一些电子器件的生产,可防止操作工对食品或工件的污染,不适用于防雾霾。一次性口罩在防流感期间也能佩戴,可帮助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也可以降低自身被感染流感的风险。常见的普通医用口罩多为耳挂式,外观与耳挂式外科口罩比较相似。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包装中没有防护、外科字样的医用口罩都属于这个种口罩。

生活中常用的口罩有:棉布口罩、活性炭口罩、N95口罩

棉布口罩:多用于生活中的御寒,防风。透气性好,但是密闭性差,没有过滤层,防护性能差,只能过滤大颗粒如灰尘、粉末、花粉等,无法阻挡病毒和细菌、雾霾。棉布口罩可以反复清洗,循环使用。

活性炭口罩:由于使用活性炭成分的过滤层,可以实现防尘、除臭以及滤菌等效果,阻挡人体对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的吸收功能。一般适用于有害气体、雾霾、有害液体等刺激性气体的场合。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N95口罩:分为医用N95和民用N95。都是属于防护级别高的口罩。经美国NIOSH认证,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95%,这种级别口罩过滤效果好,密闭性强,但呼吸阻力较大,不适合一般情况的公众佩戴。

总结: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口罩是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以及N95级别的防护口罩。



“三大原则”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空气中夹杂着大量的灰尘、细菌、病毒和各种有害的污染物,随时都会随着人的呼吸系统进入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当人体抵抗力差的时候,可使人致病。而戴上口罩犹如给呼吸道设置了一个“过滤屏障”,切断了病菌的传播途径,也阻隔了污染物质,使吸入的空气得到过滤。过滤效率越好的口罩能阻挡越多的细微颗粒,但是口罩的呼吸阻力会越大,不适感增强,而且如果口罩佩戴时与面部不贴合,过滤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人们在选择口罩的时候除了过滤性,还要注意密合性与舒适性原则。

过滤性原则。口罩中滤料的过滤效率一方面和要过滤的颗粒物粒径有关,另一方面还受颗粒物是否含油的影响。关于颗粒物的粒径。一个口罩阻尘效率的高低是以其对微细粉尘,尤其是对5微米以下的呼吸性粉尘的阻尘效率为标准。为什么是5微米以下?这是由于5微米以下的细微粉尘能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最大。一般的纱布口罩的阻尘原理是机械式过滤,只能将一些大颗粒的粉尘阻隔在纱布中,对于微细粉尘尤其是小于5微米的粉尘就会从纱布的网眼中穿过进入呼吸系统。若人们的生活中只是需要过滤大颗粒如肉眼可见的灰尘、粉末、花粉等,纱布口罩、普通棉布口罩即可满足。若是需要阻挡更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颗粒,如雾霾天空气里含有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PM2.5),就要选择滤料效果更好的KN90、N95口罩等。

另外,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也是细微颗粒物质,资料显示病毒的颗粒大小约为0.06-0.14微米,但是当它们经过空气传播,如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尘埃传播后,附着在空气中的病菌夹杂着其他物质,颗粒粒径会稍微大一些,因此用于防护细微颗粒效果好的口罩也可以适用于防病菌。这类口罩里面都含有一种能够过滤、吸附细微颗粒的滤料,即“熔喷布”,被称为是口罩的“心脏”。由于熔喷布是一种超细静电纤维布,可以捕捉粉尘。粉尘被超细静电纤维布捕捉后及不易因清洗而脱离,且水洗会破坏静电的吸尘能力,因此,民用和医用的防护口罩是不可以清洗的,用后应丢弃。

据医学专家称,判别口罩是否含有熔喷布滤料可以准备一些碎纸屑放在桌上,将口罩的正面朝纸屑的方向轻压一下,如果纸屑能粘在口罩上就说明该口罩的滤料是熔喷布,这是由于熔喷布在制作的过程中添加静电的作用,能够吸附颗粒。关于油性和非油性颗粒。通常非油性颗粒物指的是固体和非油性液体颗粒物及微生物,如煤尘、水泥尘、酸雾、油漆雾等,在雾霾污染中,悬浮颗粒也多是非油性的。而油性颗粒物指油烟、油雾、焦炉烟、沥青烟等。根据滤料的材质,不同的国家划分口罩的标准也不同,N/P/R是美国标准,FFP是欧洲标准,KN/KP是中国标准,这三个标准都是用最难过滤的空气动力学当量为0.3微米左右的颗粒物进行测试。其中,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院(NIOSH)的标准如下:N系列,指的是“Non-oil”,防非油性悬浮微粒(气溶胶),无使用时间的限制。R系列,指的是“Resistant to Oil”,防非油性及含油性悬浮微粒(气溶胶),对含油微粒有使用时间的限制(8小时)。P系列,指的是“Oil Proof”,防非油性及含油性悬浮微粒(气溶胶),无使用时间的限制。按过滤效果将每个系列分为95、99、100三种级别,数字越大则过滤效能越高。“95”表示过滤效率在95%以上,“99”表示过滤效率在99%以上,“100”表示过滤效率在99.97%以上。如此排列组合一番,可以得到以下分类:N95、N99、N100口罩属于能滤除至少95%、99%、99.97%的悬浮颗粒物,不耐油脂的滤材等级。R95、R99、R100的口罩属于能滤除至少95%、99%、99.97%的悬浮颗粒物,一般耐油的等级。P95、P99、P100的口罩属于能滤除至少95%、99%、99.97%的悬浮颗粒物且非常耐油的等级。按照我国GB2626-2006标准,口罩分为KN类和KP类,KN是指口罩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物,KP是指口罩适用于过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按过滤效果将分为90、95、100三个等级。KN90、KN95、KN100是能滤除至少90%、95%、99.97%的悬浮颗粒物,但不耐油脂的滤材等级。KP90、KP95、KP100能滤除至少90%、95%、99.97%的悬浮颗粒物,非常耐油脂的滤材等级。欧洲的标准为FFP,分为三个过滤级别即80、94、97。FFP1是指最低过滤效果≥80% ;FFP2是指最低过滤效果≥94% ;FFP3是指最低过滤效果≥97% 。

密合性原则。口罩与人脸形状的密合程度也会影响过滤效果。空气如同水流一样,哪里阻力小就先向哪里流动。当口罩形状与人脸不密合,或者口罩漏气,空气中的污染物一样会从不密合处泄漏进去,进入人的呼吸道。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有很多人戴口罩的时候没有注意口罩的紧密程度,要么露出鼻孔呼吸,要么露出下巴,或者是口罩没有完全展开就贴上去了,又或是买到了劣质口罩,质地轻薄又极易损坏,不是呼吸阀门有损就是鼻夹不紧、挂绳太松等,这样即便你选用滤料再好的口罩,也无法保障健康。因此在使用口罩的时候,不但要注意正确的佩戴方式,还要及时测试口罩的密合性,一旦发现漏气问题立即更换新的。挂耳和绑带的一次性口罩正确的佩戴方式:一是确认口罩的正反面,大多数口罩的设计都遵循深色面朝外,浅色面朝里的原则。如果带反了,密闭性也不好,更不用说过滤效果了。二是将口罩戴上后,先下拉,把口罩下端严实地包住下巴,确保下面不漏气,然后用指尖由内向外按压口罩上端的金属软鼻夹,使鼻夹贴紧鼻翼和面部,确保上面不漏气。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医学专家称检查口罩佩戴是否密合可以观察戴上口罩后呼吸气时口罩的收缩情况。如果呼气的时候口罩有明显的鼓起,吸气的时候有明显的回缩,这就说明口罩的密闭效果不错。防护口罩的检查方法是用双手盖住呼吸防护器,快速吸气,看呼吸防护器是否内陷;快速呼气,看呼吸防护器是否漏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调整鼻夹位置;若四周漏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舒适性原则。随着口罩使用的大众化,人们对口罩的呼吸舒适性愈来愈重视。但是过滤效果越高的口罩,佩戴者感到的呼吸阻力就越大,阻力大的口罩舒适度就会很差,也会影响使用的效果。影响口罩呼吸阻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材料、是否带有呼吸阀、形状的差异等。普通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的呼吸阻力小,能满足大部分人在公共场所需求。若选择防护口罩的话,需注意KN95口罩和N95口罩,都有呼吸阀和无呼吸阀两种类型。单向呼吸阀的防护口罩,呼吸阻力小能快速排出口罩中的湿热之气,有很好的舒适度。但对于已感染的人来说仍然会把致病微生物呼出,对别人的健康也是带来了威胁。除了医护人员不能佩戴有带呼吸阀的防护口罩以外,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咽喉疼痛、流鼻涕、咳嗽或发热者不能佩戴此类口罩。

前面说到N95口罩是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呼吸阻力也比较大。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教授、内科ICU主任曾勉看来,N95口罩不适合普通市民使用。“这种口罩我们在ICU病房检查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人时才会戴,一出来就会摘下,因为口罩滤除悬浮颗粒效率越高,造成的呼吸阻力就越大,呼吸越费劲,长时间佩戴容易出现缺氧、胸闷等情况。”由于N95型口罩是专业医用防病毒的,其质地很厚,戴上后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佩戴。另外,他还提醒,当人们连续性佩戴口罩的话,容易出现头痛头晕、恶心以及胸闷,这是因为呼吸阻力增大导致的呼吸不畅或缺氧,此时应该选择室外开阔的环境,把口罩摘下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因此,人们需要佩戴合适且要求呼吸阻力要小,重量要轻,佩带卫生,保养方便的口罩,这样人们才会乐意在工作场所坚持佩带并提高其工作效率。据了解,现国外的免保养型口罩,不用清洗或更换部件,当阻尘饱和或口罩破损后即丢弃,这样既保证口罩的卫生又免去了工人保养口罩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许多口罩都采用拱形形状,既能保证与入脸形状的密合良好又能在口鼻处保留一定的空间,减少呼吸阻力,佩带舒合适。

回溯了口罩的历史,再学习现代口罩的知识,笔者不禁感慨:口罩虽然看上去小巧得不起眼,但是里面的学问非常多,口罩从走进千家万户的那一刻开始就伴随着一场又一场顽强的“生命健康保卫战”,见证了一次次人类与流行性疫病艰难抗衡的胜利。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渺小如沙,活在当下,照顾好自己吧,比什么都重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