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的生态与共生
沈关宝
[摘 要]人文生态是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关注自然生态的同时,应当对人文生态给予特别的重视。人文生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样化的文化共荣;二是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和群体共生。文化共荣的要义在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国内各民族、各区域之间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取长补短。社会共生应该注意优化社会结构,避免两极分化,使所有群体和谐共处。海南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地理上的优越条件,实现自然、人文和社会的齐头并进、和谐共生。
[关键词]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共荣;共生
从广义上说,人文生态是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它相对独立,且对整个自然生态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关注自然生态的同时,应当对人文生态给予特别的重视。
本文所谓的人文生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样化的文化共荣;二是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和群体共生。
一、文化的共荣
自从现代科学把文化纳入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来,产生了数以百计的文化定义,但仔细分析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内核,那就是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用以解决生物个体的死亡和社会不灭的矛盾。即因为我们是社会人,所以必然是文化人。
正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存续而适应周围环境的产物,无论在历史的纵向上,还是在地域的横向上,都产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对于这种多样性,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文化观和我族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的文化进化观念。尽管在过去百余年间,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们的努力下,上述的文化霸权论已在学术界逐渐式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建立和经济、技术力量的渗透,上述的文化观不仅在理论上有卷土重来之势,并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吞噬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本土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出发,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在采取各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就进行了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笔者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来接受挑战。第一是在进行抢救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保护规划和政策;第二是对当代的群体亚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梳理,防止美国学者刘易斯所谓的“贫困文化”的产生;第三是如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那样,确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交流原则,促进国内各民族、各区域之间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在交流中真正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吸收,“美美与共”和共同繁荣。
二、社会的共生
按照帕森斯的功能观,社会子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才有可能出现和谐的社会秩序。而潘光旦先生则从社会中的个体成员出发,提出“位育”理念,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在文化规范的熏陶下,各自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各安其位,则社会秩序也就自然形成,用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
但是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政治条件下,我们不能不看到社会的和谐共生不能涉及社会与市场、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看,市场体系不可避免地给社会群体及其成员带来社会生活的两极分化,而这种两极分化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它的部分消除有赖于现代政府的第二次分配,于是就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和地方的自治。
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缺失和社会力量的相对弱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以“关系”为结构的动态表现。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中国人的群体生活偏重于先赋群体而缺乏志愿群体。这一重大的缺失造成的后果如同孙中山先生所言是一盘“散沙”,于是社会也就在与国家的互动中无法保持其独立性和主体性。中国现代政治运行中的“强国”模式不是传统的政治专制的结果,恰恰相反,它是社会力量弱小的必然。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社会力量相对弱小的状况有所改变,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民间救援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从相对于行政组织的民间组织而言,仍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社会组织数量不多,组织内部运行不够规范,与政治之间互动能力低下和社区自治的意识缺乏。
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的优化是当务之急,在所有的利益群体真正具有现代社会组织形态和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社会生态才能错落有致、百花齐放,达到共生的和谐目标。
三、海南的自然、人文生态
从人文生态优化和社会共生的和谐而言,海南有其特殊优势。
首先,海南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是人文生态、社会共生的基础。
其次,海南的黎族很早就有“合亩制度”。合亩制度是一种合作性的经济形态,这种以生产方式为主的合作加强了血缘、宗族、村落以及更大范围之间的互助。而生产经济的互助合作,也使海南人的他人取向弥散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
第三,历史上,海南并没有如同上海那样畸形发展的大都市,不存在严重的城乡对垒,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也要比内陆低得多,这就使海南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比其他任何地方容易开展。
第四,海南虽然是个封闭的岛屿,但它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端点,因而造就了岛民闭塞而不拒外的心态。无论是从内陆还是东南亚,各地文化的传入,它都不排斥,甚至相反,有一种吸纳的特质,可以说,现在的海南文化具有通过吸纳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特点。
第五,随着时代的推移,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地,特别是像三亚这样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来自中国内地各地和俄罗斯、东南亚移民和候鸟式的移民越来越多,相信随着旅游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它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从而导致多元文化的相互借鉴。
鉴于上述的五大优势,我们相信海南的人文生态将会如同自然条件一样,越来越优化。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优化海南人文生态和社会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譬如,海南原居民教育水平的提升速度,相对于大陆而言,要缓慢一些;传统旧俗中的糟粕也时有反映;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水平和设施有待于提高;而最为关键的是整个海南社会管理的水平急需提升。因而,笔者建议,在海南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应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国版图上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