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论模式述评
王宏海
[摘要] 生态文明理论是由于人类经济发展与生存空间扩张造成主体与客体冲突、主体自我反思如何实现主客体和谐共处的系统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视角不同,生态文明的定义各异,学界从哲学、伦理学、生态学、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角度对生态文明做了大量的研究,既有宏观理论研究,也有微观实证探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然而也存在研究方法单调,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向不确定,跨学科联合研究不足等问题。基于对生态文明理论缘起以及学界代表性研究模式的分析,本文拟建构生态文明的“球型理论”,以期促进生态文明理论范式的改进。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系统;生态空间;生态物流;球型理论
什么是生态文明?由于学科不同、研究视角不同,对生态文明也有不同的定义,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建立和谐关系而构建的。一般来说,生态文明可以定义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百度百科用语)”。
生态文明理论是近30年各国政府与组织关注的重点、学界研究的热点,早在1972年6月,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就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标志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目标,也是各国人民的责任和义务。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上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20万余字,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部分,涉及与社会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域,重点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应做出的选择和行动方案,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智慧。1993年联合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其宗旨就是保证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续行动的有效性,加强国际合作,使大会事务的决策合理化,审查《21世纪议程》的实施。1994年3月25日,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的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由于联合国的大力倡导和各国政府的支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界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最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的Monthly Review杂志刊登了佛蒙特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荣誉退休教授Fred Magdoff的Ecological Civilization(《生态文明》)一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对自然过度破坏,现在应该反思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成为自然的主宰。他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建立牢固的生态系统的可能性,现代社会无法充分实现生态学生活方式的原因,以及如何使用强有力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未来的生态文明。他认为资本主义与真正的生态文明不相容,资本主义制度只能促进人类的持续扩张、刺激人类盲目追求超越自身需要的消费,忽视不可再生资源的限度和地球吸收分解废弃物的能力[1]1-25。2012年6月Fred Magdoff在该刊又发表了Harmon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eyond the Capitalist Alienation of Nature(《和谐与生态文明:超越资本主义的异化自然》),从十个方面严厉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自然和谐与生态文明的破坏,认为生态文明要求政治和经济在社会控制范围之内,即民主自治、自给自足、经济平等以及生态学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回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时代[2]。温铁军等人在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igenous Culture, and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