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令人憧憬而困惑的生态文明

2014/11/29 10:12:15



 

令人憧憬而困惑的生态文明
 

严耕 

 
        环境现状

        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河死鱼现象被网络曝光,龙江河宜州拉浪码头前200米水质重金属超标80倍。时间正值农历龙年春节,龙江河段检测出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使得沿岸及下游居民(主要是柳州)饮水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在电站的大坝旁,身着迷彩服的武警战士来回奔忙搬运物料,身着防化服的消防队员一刻不停地向处理池投放絮凝剂,这是当前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
        福建一家名为“归真堂”的公司准备在中国股市上市的消息成为媒体的焦点。该公司主营业务是熊胆制成的中成药,而这需要从活着的熊身上不停抽取胆汁,这种行为激起了中国动物保护者的愤怒。然而仍有部分人坚持认为,人的健康高于动物的痛苦,为了医治人的病可以继续使用熊胆入药。“归真堂”事件争论的背后体现两种不同伦理价值的冲突——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关系只是道德主体之间的关系,道德义务和责任只存在于社会范围内,人类才是唯一的道德主体。因为,如果我对你有义务,我们必须是同一社会中的成员,至少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相互的,道德关系是一种互惠关系,如果说自然物有价值,那也是说它们具有相对于人的工具价值而已。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是,应该把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展到非人自然物,只有赋予动物、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等非人自然物以道德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限制人对自然的破坏。根据对非人存在者的道德地位的不同理解,非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分为:感觉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动物权力观的代表人物雷根(Tom Regan)说过,我们对待动物的根本错误在于认为它们只有工具价值,没有内在价值。他主张,所有能体验福利的存在者都是生命主体,拥有精神状态的动物也是生命主体,拥有精神状态的生理学依据是:拥有某种内在的、功能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脑干之上的脑活动。
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欧盟对所有飞经欧盟的航空公司都给出了一个碳排放的配额指标,如果航空公司超出了这部分配额,就要自行购买。如果这一法案开始实施的话,中国民航业在2012年要至少交纳8亿人民币,2020年的支付额将超过30亿元人民币。如果将这些成本转嫁到票价上,每一位飞往欧洲的旅客每一个人将多掏200-300块钱的买路钱。
2008年11月18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蒋有绪呼吁,政府可以考虑对企业甚至排放二氧化碳的市民征收生态税。蒋有绪认为,居民生活在地球上作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者,应该为节能减排付出代价,“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
以上是环境持续恶化的例子和人类应对环境危机采取的一些措施。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社会高速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和物质财富增长,也造成了地球生态平衡被破坏,污染了的水、大气和土壤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长久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类肆意开采利用自然资源,无视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权利,更不懂得爱护环境、以敬畏的态度和自然相处。为了应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探索更适合的社会发展方向和文明样式,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的提出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警示人类工业文明不可以再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寂静的春天》以一句“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的虚设城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开始,论证杀虫剂破坏了从浮游生物到鱼类、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的事实。作者认为,所谓的“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一个愚蠢的提法,是生物学和哲学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产物。
        国际知名的环境保护运动先驱组织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了一份关于环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书中提出工业革命所倡导“人类征服自然” 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导致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人类引上了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世界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进行研究。1987年,发表了影响全球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集中分析了全球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的情况,并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1.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2.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3.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2007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目标是促进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发展,能源开发上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活环境上生态质量明显改善。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逐渐树立起来并深入人心。 
        概括起来,生态文明的提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保护”的概念出现,仅止于“就环境谈环境”;第二个阶段是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开始从发展角度谈环境;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生态文明”概念出现,从文明高度谈环境。
 
        生态文明的内涵

        细究起来,生态危机是三种类型的问题: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地球生态系统脆弱,生态活力下降;资源危机,生存资源加速耗竭,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但不能混淆,因为它们在性质及其治理方式上有所不同。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主体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主体、并会对该主体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我们这里讨论的环境主要指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案是人类及其活动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环境只是生态系统中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部分。生态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但环境诸要素之间不具自组织关系。
        生态是各种生命支撑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形成的统一整体,人类及其活动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大地伦理”的概念,他认为,大地之上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传递的,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营养级)相互依赖,构成一个金字塔。人们要认识到大地是一个共同体,不仅要打破仅仅从经济上进行“有用与否”评价的观念,还要有生态学知识,即从生态学的角度,“像山一样思考”。书中写到,“地球——它的土壤、高山、河流、森林、气候、植物以及动物具有不可分割性,地球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物,而非仅是有用的仆人’”。
        资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又分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我们这里指的是自然资源,主要是能源和材料。1968年时,加勒特·哈丁(Garret Hardin)将一种基于个人利益对公共资源的分配造成的社会陷阱,称为“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例如,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不少牧民都想多养羊增加个人收益,结果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短缺都是“公地悲剧”。
        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实践的产物。造成生态危机的传统工业文明的结构如下:在器物层次,人们为了提升物质和改善生活条件,肆意开发自然占有资源,具有可独占性的私人物品充斥社会,导致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危机;行为层次,发展线性或不生态经济,科学技术以征服自然为主导,人类拥有的大多数生活生产资料远超过生存所需,浪费的生活方式盛行,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扩张性和不可持续性;在制度层次,市场以自由发展为主、国家调控为辅,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一切法律制度建立在可独占的物权基础上,以效率为核心的有限正义代替人性化、公平和民主;在精神层面,享乐主义盛行,物质至上,一切价值被贬低为价格,所有不以追求物质为目的精神价值都被边缘化,虚无、孤独、迷茫等精神病症泛滥,多数人感到精神家园失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