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如风,岁月如梦。犹记得初中时闲来无事,借来一本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拜读,不得不惊叹于张在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深刻描写。我从来都是一个恋旧的人,有些东西用久了,却舍不得扔,怕某个时候还能用上。对于情感,更是如此,总想深藏心底,却总在某个时刻记起。今天午后,和朋友约好去书海馆看书。我因为离得近,便早早地到了。一个人在书架之间随意地走动着,看着旁边的座位几乎是满满当当的,因为兴趣或是学业,每个人都选中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伴随着均匀的呼吸声将身心投入到书中去。猛然间看见,未曾相识,却又熟悉,简洁的封面,只有正中间红色花纹上的三个字“小团圆”。也许是学文学的人无意识的举动,惊喜之余,便毫不犹豫地拿起书来翻看。小说作者一栏写的便是张爱玲。我知道《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张爱玲本人自传性的小说。从1970年代开始创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内容是以张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传奇一生。我便把《小团圆》从书海馆借回去看,边看边回忆起自己对张爱玲的解读。
写张爱玲的人很多,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与人同。
张爱玲认为自已的名字是恶俗不堪的,张是大姓,爱和玲在当时也是极为普通的用来给女孩子取名的字。爱玲两字本是英文烦恼的音译,更不招人待见。从张爱玲四岁开始拿笔,到七十三岁《小团圆》定稿。期间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七十年整。
我从不自诩是标准的张迷,对她的生平仅限于一般了解,独独读了她的很多作品。这次《小团圆》也是一直想看,却未能如愿的。一直认为,评价一个作家的好坏或许需要研究他的生平。但评价他的成就,只需看他留下的文字就够了。张爱玲留下的最为有名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恰恰是她一生的写照。流言半生,毁誉参半。却怎么也掩不了那一世的传奇。张爱玲是晚热的作家,尽管她的代表作都是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但是直到八十年代她才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那些清冷文字描绘的旧上海爱情纠葛,沉迷了整整一代人。
张爱玲笔下,对女子总是多偏袒的。那些女子,无不是个性鲜明,心思缜密,在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中熬过来的。可无论怎样,她们独独有一点共通。那就是她们身后都是那些面目模糊的男人,渴爱又得不到爱。相比之下,那些男人,除侥幸几个逃脱以外,无一例外的都是负心汉的典型。少数痴情的几个,都是错爱一生的。张的笔下没有喜剧,至多不是悲剧罢了,究其根源不得不说是来自家庭的影响,新潮的母亲,遗少的父亲,她的童年或许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爱。一直不明白,以张爱玲的感情经历,是如何写出那么多活色生香的爱情故事。来大学以后,听老师授课,讲张爱玲,也不知其原因,我也只好归结于她的天才一说。但是我们老师说的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即张爱玲总是清冷地站在一旁,然后用指尖一点点揭开你内心的疮疤,让你痛的死去活来又欲罢不能。我又在想,如果张爱玲来到三亚这个热带城市,消融掉一些上海或者香港这些大城市水泥、钢筋的冷漠,感受三亚的热力,那她的作品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
还书的时候又找了当年读的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重温一遍,感受那冰寒彻骨,却又寓意深刻的文字。坐在我周围的人都是复习考研英语,或者专业课的居多。或许张也没想到,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可以与她当时有这样大的差别,成排的书籍、明亮的灯光、整洁的桌椅,还有来自家庭和学校无私的关爱。不知道张如果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年代会不会也成就如此这样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大约会少些争议吧。
上一篇:UCTIMES第三十期
下一篇:UCTIMES第二十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