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说开去
胡世凯
近来为筹备拟在下学期开设的公选课“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重读了拟选做该课教材的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一书,如见故人,备感亲切。
这本书是我多年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博时所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的教材之一。掩卷沉思,当年初识此书时那种“如见天人,相见恨晚”的感觉恍如昨日。出国前虽已读完本科、硕士研究生,完成学士、硕士论文,但那都是所谓无师自通,靠的是悟性或曰在黑暗中摸索,完全不知社会科学思维为何物。到多伦多大学读研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课程、这样的好书,对做学问的人来说其意义犹如武林的《九阴真经》。在惊艳、惊叹、爱不释手之余,自觉对《射雕英雄传》里的那些大侠们为争夺一本《九阴真经》斗得你死我活、一旦到手的那份狂喜,多了几分同情和理解。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各学科的课程体系中,研究方法的研习是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这体现在各门课的教学上(多取seminar即研讨会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少用lecture即传统的讲课式),也体现在对方法论课程的重视上(列为必修课,课时很多)。以我所经历的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为例,文科一年级的必修课中便有专讲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研究方法论的多种课程,上述以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为教材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只是其中之一。高年级以选修课为主了,但只有各科的方法论课程例外,仍列为必修课。如多伦多大学法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课程体系中,便有如“社会科学方法与法学研究”、“法学研究的独特视野”等方法论的课,作为高年级的必修课。
反观国内,此类课程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各学科课程体系中付之阙如。以法学为例,在部颁十六门法学主干课程中,就没有方法论(无论是社科方法论还是法学方法论) 的身影,其他学科当也不逃此例。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欠缺和遗憾。这应是我国大学教育和教材建设的一个重大薄弱环节,于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及素质教育大为不利。
撰写学术论文是对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表述。不知学术、研究方法为何物,写学术论文岂不是天方夜谭?我曾在不同场合问学生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和作文(非学术论文)有何区别,大多数同学都报以一脸茫然。也有人给了这样的答案:学术论文比作文更系统、更专门地谈某个问题,质量更高、意义更大。我又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否具有上述特点呢?但是否是学术论文呢?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的本质区别究竟何在呢?这下子大多瞠目结舌了。
中国学生学写作文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经过那么多年的讲习演练,还不见得都能写得好,学术论文怎么能指望他们不教就会、无师自通呢?作为写学术论文的基础的学术研究,作为做学术研究基础的研究方法又怎么能推定他们不教就会、无师自通呢?学生不懂学术,不会做学术研究,但又必须写学术论文才能拿到那宝贵的学位。不会正道,只得走歪门邪道。他们实践的学术论文撰写不外乎是到网上搜索一番,把别人的论文、书籍的有关章节以至通俗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拿来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敷衍成篇,就大功告成了。这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就是通篇下载,如点一份快餐,瞬间便大功告成。写学位论文于是演变成抄袭大赛。这样的论文还是不写为好,写了是在学坏,或用当下的一个流行语,叫逼良为娼。从本科就学坏,以后遇到要写论文时,以至写硕士、博士论文时,又驾轻就熟,如法炮制,学术腐败之根由此种下。
大学之道无小事。大学之道,自从数百年前在欧洲肇始,每项制度经此数百年演进,优胜劣汰,都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奥妙无穷。学生要弄清楚其中的奥妙,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从中受益,不致身入宝山空手归,都必需靠传习,靠为师者悉心引领、指导,而不能任凭自己跟着感觉走。这种引导、传习的功夫,就是良师、名校的看家本领。我下放农村时从农民那里学来的一句话叫做“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此话对做农活或许有用,对大学之道的学习就远远不够了。大学之道的每个看似细小的环节都包含着深刻内容,不认真传习是不能领会从而入其堂奥的。在这些地方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似都深得个中三味,做得很仔细,以至显得有些婆婆妈妈。在那里学术无小事,学术上那看起来平平常常,无关紧要的事,也要大张旗鼓地做。如每学期开始的时候,这两所大学都要举办系列讲座,题目林林总总,涉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教学生如何上大学,如何使大学生涯更富有成效。其中除重头戏如何做学术研究、写学术论文外,还有诸如“How to Make Notes in Class”(怎样记课堂笔记)、”How to Prepare a Presentation”(怎样准备课堂发言)、“Time Management”(怎样有效利用时间)等。
上一篇:《天涯学刊》总第三辑目录
下一篇:【人文社会科学】译介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