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茶座】并不神秘的“核心期刊”

2014/11/28 18:00:14

1.jpg 

并不神秘的“核心期刊
 

中  冉
(海南大学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  法学分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大凡进入科研、教学领域的人,都把“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当做极大的诉求。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作者本人学术水平的被评价和认定,更关乎个人晋职乃至经济收益。所以,“核心期刊”就被涂上了一层神秘,甚至“神圣”的色彩。
        其实,所谓“核心期刊”,并不神秘。
        古今中外,文化人都爱舞文弄墨,把自己的感怀、见解、发明、发现等等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不惟自赏,还愿意在同好圈中传阅,中国古话常说的“以文会友”,即此之谓也。文墨相传的演绎,被文化商们发现了可渔之利,于是乎,售之于坊间的杂志、期刊出现了。又由于现实生活、科学认识的纷繁复杂,文化人各有各自的关注重点,社会生活中逐渐地、自然而然地、历史发展地形成了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期刊。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更是开宗明义地形成个人科学呀、社会文人呀等等类属分明的期刊(当然,在每一大类属之下,又细分成不同学科,不同艺术派别的专门期刊)。专业期刊的出现,又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当人类历史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了,形形色色的印刷品刊物呈大爆炸的态势被制造出来。人们发现,想要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或者想为自己倾注心血而完成的学术著作找一个有影响力的刊物去发表,竟然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怎么办?还是中国老祖宗说得好:时势造英雄。于是,就有人开始琢磨和创造方法,以便帮助学者快速有效地获取文献资料。此人谓谁?他就是著名的英国文献计量和地球物理学家——S.C.布拉德福(1878—1948)。
        1934年布拉德福提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布拉德福定律”:“若将期刊按其所刊载某专业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再将期刊划分为载文量相等的三个区域,则可得出期刊数量之比约为1:a:a(平方)的关系”。这是文献情报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较通俗地加以表述:对于某一特定科学或某一学术主题而言,并非所有期刊都平均数量、平均水平地刊发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反而是这些有价值的论文却大量地集中分布在少数期刊中,而少量的有价值论文则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中。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把这些数量虽少,但是却能集中刊载某一特定期刊,某一学术主题有价值论文的期刊称为“核心区期刊”,这就是“核心期刊”概念的由来。
        一般而言,核心区期刊对于相关科学、相关主题贡献最大,所发表论文的被引用率、文摘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本学术领域内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
        我国对于“核心期刊”理论的研究始于1976年后。当时,国家处于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认识国外的先进技术,需要订购大量的国外期刊,但经费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经费最大限度地采购到有价值的文献,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核心期刊”概念和评价方法被引入我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中文期刊出版物激增,于是对国内刊行的中文期刊的评价研究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取得了若干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对于“核心期刊”的资格认定有两个较为权威的版本:
        其一,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行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每年一期;
        其二,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定期。
        由此可见:
        第一,核心期刊之存在乃客观现实,可以成为寻找学术文献资料的有效工具。但是,由于至今尚未找到如自然科学研究那样精细的评价体系,所以,它只能作为读者检索、采购(尤其是图书馆)、提供咨询等工作的参考工具,绝不可误将其作为评价论文水平,衡量刊物水平,甚至作者水平高低的标准,特别是事实上的唯一标准。从个体角度看,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未必篇篇出色,而刊登在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也并非都没有水平。其实,任何一篇文章是否有水平,水平的高低,都应由有信誉度的专业人士、读者、社会、时间来共同判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