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
葛剑雄
(复旦大学 ,上海 )
从古至今,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持久深远。甚至在今日,城乡的二元户籍制改革还是个热门的政治话题。我今天讲的是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和中国的户籍制度打过交道。人出生要报户口,长大以后念书要迁户口,以后买房子也要使用户口,人死了以后要注销户口等等一系列事情。那么户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它未来可能怎么发展?下面我用历史事实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从古至今的户籍制度。
所谓“户”,指的是一户人家;籍,是指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户籍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户人家的人口情况。这个制度可以追溯到我们儒家的一个经典《周礼》。根据《周礼》的记载,里面有许多相应的制度。周朝的官位设置中,有这样一个职位,叫做小司寇。书中这样描述他的职责:“司民掌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招司寇,司寇及孟冬祠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而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还有记载的其它职位分别是“媒氏”、“遂人”和“小司徒”。“媒氏掌万民之制,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口、名焉。遂人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人寡,及其六畜车辇,辨其老幼废疾与其施舍者。小司徒,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但是这些制度是否实行了呢?从某些角度上来看,应该还有一部分未实行。因为西周与东周都实行的是分封制,国王所直接管理的人是很少的,其他的都被分掉,所以这个制度不可能深入到各诸侯之间。另外有些制度是后来才实行的。《周礼》是儒家学派对当时制度的完美显现。与现代比较,这种制度的完全实现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引起我们注意,证明了这个制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公元前778年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Γ?列?埃?ば?铮?⌒?耄?扌?觯?窃蛏俣唷⒊鋈搿⑼?唇钥芍?病S谑呛跤稚笾?允拢?踔闻┯诩??L于农隙,耨获亦于籍,?于既?A,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灭。可见周朝的人口制度并不健全,他是通过不同的官职来进行统计的,也就是说在分封制的结构上,没有中央集权的统治,使得该制度行使力度减小。儒家学者有这样的理想,但只是理想罢了。从这点来看中国三千年前就有这样的制度了。
什么时候才有了户籍制度呢?它是在诸侯之间逐渐兼并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秦国。但是人口调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的推测更早些,我认为人口调查制度开始于商朝。在当时奴隶制的社会中,户口制度的推出,主要是为了征兵、征赋税、统计及分配俘虏和奴隶、追查逃亡、杀人殉葬等记录。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建立、奴隶制确立。如何证明这一观点呢?在现有的甲骨文中已有复位数,最多数为三万。卜辞中有登人(征兵)一二万的记录。由此可见,在商朝有了登记人口的需要,也有了大范围、大数量调查人口的可能。这个记录就成为了最早的户籍。但是我们对当时的具体制度不是很清楚,我们最早知道的是秦国的户籍制度。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实行“户籍相伍”,即通过户籍将百姓按五户为一个单位加以管理。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实行“五家为保,十保相连”;废井田制后,“既收田赋,又出口赋”,这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强化户籍登记和管理。另外从商鞅这时开始,秦国征收两种税,一种是人头税,另一种是土地税,人口的统计在这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商君书》将“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列为强国必须掌握的资料。
上一篇:【三亚大讲堂】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
下一篇:《天涯学刊》总第一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