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海南人的“食鲜法则”

2020/11/2 15:31:33

文/伍志洁




壹·食鲜之瘾






海南人口味清淡,三餐简单。因为靠海,人们平常吃的各色美食都能跟海鲜搭上边。从小吃到家常菜,不论以哪种方式出场,食鲜始终是海南人骨子里的“瘾”。

由于濒临南海、靠近北部湾和琼州海峡,在海南岛漫长的海岸线上环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渔港。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有6座是国家中心渔港,7座一级渔港,13座二级渔港和17座三级渔港以及一些小港口。这些渔港中,有历经时代变迁仍繁华如初的老渔港,如琼海潭门港、文昌铺前港、陵水新村港、澄迈的东水港等,也有规模较大、综合功能性丰富的渔港,如三亚崖州中心渔港、东方八所港以及儋州白马井渔港等,都给海南带来丰富的渔业资源。随着海南各地近海、远洋捕捞业的发达,以及沿海养殖技术和冷藏技术的提高,海南人的餐桌上从来不缺海鲜。

人们根据食材的新鲜度,把海鲜分为活海鲜、冷冻海鲜、冰鲜海鲜和干海鲜。每一种食材都能以合适的烹饪方式源源不断地供应人们的一日三餐,这便是成“瘾”的前提。

说是瘾,一点也不夸张。不管是招待客人还是自己吃食,海南人传统的家常菜里,海鲜最为常见。据研究乐东乡土文化的郭义忠介绍,莺歌海人吃海鲜吃虾和螃蟹通常是一筐筐地煮、一筐筐地吃,因为莺歌海的虾蟹实在是好吃,当地人觉得这样吃才过瘾,真是大气又豪放。说到这,与海鲜有关的生活画面在笔者脑海中一并浮现,那是炎炎夏日里一碗地瓜稀饭的标配,是熬制传统砂锅粥中最得劲儿的味道,是海南传统婚丧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春节前夕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的年味大礼,也是漂泊在外海南游子们舌尖上的乡愁。只要能吃上一口“鲜”,生活立马就“有味”,这种舒服劲用海南话来说就是“gáo lài”(给力)。

时间一长,人们在食鲜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一张“挑剔”的嘴。

所谓“挑剔”,是人们对海鲜的“新鲜”的执着,即不打氧、不速冻、不隔夜,当天从海里捕捞上来的当季的新鲜海鲜。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在美食烹饪上的极致信仰。笔者想,吃口新鲜的、活蹦乱跳的海味应该是每个靠海而生的人都有的执念吧。

QQ截图20200709170430.png




贰·食鲜之法




海南人食鲜有三法,其一食材要新鲜,其二做法有讲究,其三辅料会把握。

“新鲜”是一道海鲜菜的灵魂。就拿吃鱼这件事来说,不管这道鱼添加了多少种佐料、变化了多少种做法,擅长吃鱼的海南人只需尝一口鱼肉,便能精准地判断这条鱼是否新鲜,口感上有哪些优劣之处。清代的文人李渔也爱吃鱼,在《闲情偶寄》中写道:“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虽然古人吃鱼并不像现在这般容易,但能说明从古至今,“新鲜”是食鲜者共同的首选追求。

“谈不上‘鲜’,味道就不完美”,有着几十年食鲜和烹鱼经验的李师傅练就了识“鲜”的本领,从鱼眼到鱼身,不用多说,他一看便知。“新鲜的鱼挺而不软,鱼身无伤痕无畸形,鱼腹没有异常突起,鱼眼饱满凸出且清澈透明,鱼鳃鲜红…别忘了挤压一下鱼肉,要有弹性的”“新鲜的虾看色泽,体表和腹部不发黑,虾壳有光泽,会时不时有气泡吐出”“你看,生命力强的螃蟹你将它翻过来后它可以迅速翻身,如果你要肥的可以掂量一下重量”“挑选蛤蜊要看一下养殖的水质,水浑浊污泥多说明不新鲜,个头大的蛤蜊一般肉比较厚,有嚼劲,挑选时慢慢来,有的蛤蜊舌头会伸出来,用手碰一下会缩回去的说明是新鲜的,如果摇晃半天不闭壳说明不新鲜了……”,说起鲜味来他滔滔不绝。

虽说现在市面上很容易就能吃到新鲜的海鲜,而且店里的海鲜加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麻辣、酸辣、香辣、孜然、椒盐、熏卤等风味应有尽有,但对于常年能吃到新鲜海鲜的海南人而言,若食鲜终不得“鲜”,心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情绪自然也高涨不起来,所以本地人如果想吃海鲜,还是会选择家常的方式,即早早起来到码头或市场买回新鲜的食材,有条件的就去附近的海边或者港口钓鱼、捉虾蟹等捕获新鲜食材,然后回家烹制,有的时候大家也会围坐一起“打边炉”,即支上一口锅,等锅里水烧开后把处理干净的新鲜食材一一放入锅中,涮着吃,无添加,纯天然。在他们看来,这些方式一来价格实惠,可以选到满意放心的食材,二来做起来味道纯正,卫生健康,家常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地表达对鲜味的尊重,最好吃,也最踏实。

拥有丰富食材的海南,在烹饪技艺上却略显“单调”,无非是清炒、清蒸、水煮、做汤、白灼,偶尔来个红烧、煎炸等,炒菜的时候也不会放一堆辣椒爆香,甚至很少用酱料香料去煲制,几乎没有什么重口的菜品。尤其在海鲜家常菜领域,和许多潮汕人、舟山人一样,海南人尊重食材本味,对待新鲜的海鲜,最好的做法就是清蒸、做汤。例如清蒸一条新鲜的鱼,其配菜可以简洁到只有一些切好的葱姜,有时连蒜头都不放。等出锅的那一刻,天然的鲜香味迎面扑来,尝一口鱼肉,鲜甜软嫩,回味无穷。如果觉得味道太淡,当地人会自制一份简单的蘸料。和北京、川渝等地火锅店里提供的蘸料不同,海南人的调料碟主要有酱油、小金橘、小米椒、蒜头、香菜、葱花,最后调制出的蘸料通常是酸咸中带点辣,给鲜甜的鱼肉又多了几分滋味。“可别小看这份蘸料,做法简单味道可不简单呐”,李师傅扬起眉继续说,“海南人食鲜绝不含糊,蘸料的从简能保证鲜味的纯粹,避免了‘宣兵夺主’的尴尬,小金橘代替醋,纯天然的酸味不仅能促进食欲的产生,还给海味提鲜”,他认为如果换成浓郁的麻酱或其他等火锅店的蘸料蘸海鲜,味道就过分了,盖住了鲜味的美味,“这不是吃鱼,而是在吃酱啊”,说完他哈哈笑起来。

在人类的食物结构中,鱼占了很大的比重,家家都有烹鱼的习惯。海南人也不例外,素有“可三日无肉,不可一餐无鱼”的说法。家常菜中常见的海鱼很多,有石斑鱼、马鲛鱼、鲳鱼、扒皮鱼、带鱼等。很多鱼只能说出当地的叫法,用方言表达,却不知其学名,当笔者询问具体学名或是请求当地人把方言翻译成文字时,多数人面面相觑,不好意思地笑了,摇着头说“不懂哦”。不过从他们的方言俗语、方言民歌中能了解到人们吃鱼的习惯和体会。

例如,当地人吃鱼也看季节,过去港门人之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冬吃鲻,夏吃䲞”,意思就是冬季的鲻鱼和夏季的䲞鱼比平时要好吃。“䲞”是鲷科鱼的别称,这种鱼刺少肉实,味道不腥,确实好吃。据琼南一带的老渔民介绍,同一种鱼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口感上也有差别。如“䲞鱼”这类,既能在远洋深海里生长,也能在港口生长,如果生长在有淡水注入的港口里,比如河流的入海口处、港口出海口,咸淡水交汇的水域里养料十分丰富,鱼自然长得肥壮,富有油脂,和生活在远海的同种鱼相比,口感上更胜一筹。这样的港口,如过去崖州的大蛋港、今日的万宁港北港等,港里的鱼肉肥而不腻,吃起来鲜爽过瘾。




海南人烹鱼看鱼而定,根据鱼的大小、鱼肉的口感、味道、鱼刺的多少等方面来决定烹饪方式。就清蒸而言,一般选择一斤大小、形状稍扁一点、鱼肉结实但不厚实、口感细的新鲜的海鱼,比如石斑鱼、鲳鱼、鲷鱼等,这样的鱼腥味不重,刺少肉多,蒸完后鱼肉不松不散,口感绵细鲜嫩,做法简单纯净到无可挑剔。

此时的罗师傅已准备就绪,在蒸鱼之前在鱼身上划了几刀,然后用盐擦遍鱼的全身,两面抹匀后洒上一点料酒腌一小会。接着,将切好的红椒丝、葱花和姜片摆在鱼上,等锅中水沸腾后把鱼放进去,旺火蒸6-8分钟,之后关火继续焖7-8分钟,用蒸出来的鱼汁与少量酱油拌匀,淋到鱼上,撒点葱花和姜丝即可。当然,最后也可以浇一下热油提香。整个烹调过程,罗师傅手到擒来,他分享了两个清蒸鱼的小技巧,一是水开后放鱼,用旺火蒸,二是蒸完后要焖一会,二者结合做出来的鱼肉会更鲜嫩。




而像黄姑鱼、大眼鱼、马鲛鱼等这类海鱼,有的肉质松散,有的吃起来口感粗糙,用清蒸的方式体现不了该类鱼肉的鲜美,所以当地人一般会用煎、红烧等方式制作。就拿马鲛鱼来说,海南人吃马鲛鱼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一碗白稀饭,两片香煎马鲛鱼,或沾一点酱油,或挤几滴小金橘汁,完美的一餐就解决了。这便是海南人最淳朴的马鲛鱼吃法,香煎马鲛鱼也因此成为了海南的名菜。别看它做法简单,父亲说这在过去可是生活条件不错的象征。虽然现在家家都能吃上新鲜的马鲛鱼,但这种吃法仍在延续。在海南,马鲛鱼还成了逢年过节人们必备的年货,这除了跟“交好运”“年年有余”的寓意有关之外,还跟季节相关。每年的5月至8月进入休渔期,等休渔期一过,从农历9月份开始到春节的这段时间,产自南海深处的马鲛鱼体内富含油脂,非常肥美,是食用的好时候。因此,冬季也变成了海南人吃马鲛鱼的最佳季节。

做法通常是,把马鲛鱼切片后,两面抹盐,用手给鱼肉稍微按摩一下,使得盐味渗入鱼肉中,腌制15分钟后。之后热锅下油,放入葱段姜片稍微爆香一下,接着把鱼片放进锅里,猛火煎1分钟后转小火慢煎,煎至两面焦香泛黄即可。如果腌制的盐味不够,可以倒些酱油。食用时根据个人口味,或添加小金橘汁。吃起来口感糯软鲜爽,肥而不腻。




在古老的崖州民歌中,有这样一首关于当地人生活中食鲜的记录:“吃乜不如鲜鱼汤,好过黎人吃燕窝,白花菜煮辣椒放,汤子汤余喝到无。”歌词的意思是吃什么都不如吃鲜鱼汤,黎族人吃的燕窝还不比鲜鱼汤好吃,煮汤的时候如果放白花菜进去,然后加上点辣椒,这个鱼汤就会非常好喝,鱼汤被喝个精光,汤汁一滴不剩。

鲜鱼汤,是海南人每家每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家常菜。做法非常简单,通常是水开之后将新鲜的海鱼入锅,然后放入姜片、葱段,加盐调味即可。做汤的鱼不需要太大,最好是介于手掌大小,腥味不宜过重。新鲜的海鱼做汤的时候能品尝出一股淡淡的甜味,这是新鲜鱼肉独有的鲜甜感。听父亲说在他小的时候,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一条巴掌大的鱼都舍不得做汤,因为做汤的鱼通常味道清淡,吃了几口鱼才配完一口饭,这样一来饭没吃几口,鱼肉全被吃光了,家里几个小孩根本不够吃,所以后来就改成了煎鱼或者做成咸鱼干,这样一小块鱼肉能吃下好几口米饭,省了不少钱。

说到鱼汤,笔者最爱母亲做的味道。她常选大眼眶鱼、黎曼鱼来做汤,做法则和潮汕地区半煎煮的做法相似。先把鲜鱼的两面稍微油煎一下,这一步是为了让上面的鱼肉形象完整好看,不会因为水煮变得松散,等颜色略微金黄后加水,水开后放入姜片、葱段,以及一些天然的“酸味”,比如酸豆、杨桃、西红柿,这一步是海南鱼汤独有的特色。吃一口这样的鲜鱼汤,鱼肉酥香可口,鱼汤乳白酸甜,还挺开胃,吃饭也觉得香了。

在三亚,回族人做的鲜鱼汤很有名,好吃的原因首先是原料很新鲜,其次是配料的使用以及烹煮的技巧。配料则是前面说的酸豆、酸杨桃,或者是酸萝卜丝、西红柿、芹菜。等锅中的水烧开后,放进酸豆、姜片,接着放入新鲜的海鱼,最后才放西红柿、杨桃片和芹菜煮一会,出锅时撒点葱段,配合厨师的烹调技术,要把握好火候鱼汤才会鲜美。三下两下,一道传说中“鲜得直跳眉毛”的三亚回族酸鱼汤就上桌了。




在海南,干海鲜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盘里。渔民们把出海捕获的新鲜海鲜处理干净后晒干,或者把海鲜先蒸熟后晒干,后者由于是熟食,晒干后也可以直接食用。总之,干海鲜的魅力在于最大程度保留了海鲜原味,存放的时间更长,并且烹制时省时省力,做法简单多样,既能单独烹调,又能作为辅料。单独烹调的时候,可以清蒸、煎、炒、烤,如爆炒虾米、油煎红鱼干、烤鱿鱼、清蒸铁甲鱼干,味道极香,超级下饭。而且腌制过后的咸马友鱼也属于上等咸鱼。海南著名厨艺专家曹和标介绍,作为辅料的时候则是在炒菜、炖汤、煮粥、蒸饭的时候加进去,提鲜又增加营养。如,“最易妇人”的墨鱼排骨汤,墨鱼和排骨一块炖汤,鱼肉的鲜味瞬间激活,排骨吃起来很鲜香,而浓浓的墨鱼汤更是味美,有养血滋阴、益胃通气、祛瘀止痛的功效,特别适合女生生理期前后食用。

说到鱼干,不得不提红鱼和小鱼仔。红鱼是海南特产之一,学名红鳍笛鲷,因全身鲜红而得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海南儋州和临高出产的红鱼味道更好,儋州红鱼中白马井红鱼比较有名,在儋州民谣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长坡米烂洛基粽,王五狗肉香透胸,马井红鱼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歌中提到马井红鱼就是白马井出产的红鱼干,其味道香浓,有破斧般的魅力。在北部湾渔场,每逢渔汛时儋州一带的渔民都能捕到较多红鱼。根据当地人积累的食鲜经验,新鲜的红鱼做汤并不好吃,所以人们把红鱼用盐腌制后晒成咸鱼干,红鱼咸鱼干才是地道的压饭榔头,不管是清蒸还是油煎过后,味道都香极了,一口鱼肉下去,越嚼越有味,稀饭吃了一碗又一碗。红鱼干之所以成为海产品市场上的“宠儿”,不仅因为味美,更因其美好的寓意。逢年过节,儋州有条件的家庭都会买上一条新鲜的红鱼或红鱼干,用来祭拜祖宗,或与亲友分享,寓意“鸿(红)运当头,年年有余(鱼)”。在餐桌上,红鱼与不同的食材搭配,都能突显它的价值。

最为亲民的鱼干要数海南小鱼仔。这种被统称为小鱼仔的鱼干,多数是由像银鱼这样个头极小的各种海鱼做成。有些则是灯光鱼,即由灯光渔船捕捞上的小鱼。这类小鱼仔肉少,如果做汤的话味道有点腥味,因此人们喜欢将其腌制后晒成鱼干。在不同的店家,不同的地方,你会品尝到不同的小鱼仔。一碗稀饭,配上海南小鱼仔,是好多海南人最为喜欢的早餐,当然,小鱼仔在午餐和晚餐中同样也占有一席之地。


白灼、煮粥



阿聪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正在新疆读研的他听完笔者抛出的话题后,感慨颇深。独在异乡,聊起家常海鲜免不了勾起思乡之愁。他最爱吃的是妈妈做的白灼虾和蟹黄粥。“小时候我们住在平房里,厨房与餐厅间隔着一个开放的小窗口,每次妈妈在烹饪白灼虾时,我总会闻着鲜香,趴在窗前,看着她,只见她将新鲜的虾拿出来,去掉一个一个虾囊、虾须和虾线,然后用料酒稍微腌制一下,再把水和姜片煮开,大概两到三分钟后捞起沥干、摆盘,然后将油烧热淋到虾上面,一盘新鲜美味的白灼虾就出炉啦。”说完,阿聪笑着,迫不及待地说:“还有蟹黄粥,蟹黄粥!”。


吃蟹黄粥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是周末快乐的时光。每到周末,睡得正香的他总被一股鲜味唤醒,那便是妈妈牌蟹黄粥的香味。螃蟹买有蟹膏的最好,洗净后,放上几片生姜,再将螃蟹放置在蒸架上进行蒸煮;同时在砂锅里放好米和水,开始小火熬,然后将蒸好的蟹放进砂锅,小火煨半个小时,放进适量盐就可喝了。揭开锅开的那一瞬间,螃蟹的清鲜扑鼻而来,“妈妈怕我嫌腥味太重,还在粥里撒了点姜末,撒点葱花”。一份简单的白灼虾和蟹黄粥,让他的童年过得有滋有味。他说,习惯了妈妈做的白灼虾后,始终不愿意接受饭店里关于虾的各种做法。每到饭店,他都不敢随意地点白灼虾,怕那味道不及母亲的味道会失望许久。每次有内地的朋友来三亚,阿聪总会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他的妈妈便亲自下厨,准备一桌海鲜大餐,有白灼虾、爆炒芒果螺、清蒸螃蟹,再煮碗蟹黄粥,这样颇具海南风味的佳肴,让友人欢喜不已。



叁·食鲜之味



为了鲜上加鲜,吃得过瘾,人们就地取材,自创了不少提鲜增味的方式,这样吃起来更有滋味了。

首先是酱。海南人素来有酿酱的习惯,有虾酱、鱼酱、酸豆酱、扁豆酱等等。酿好的酱作蘸料,吃海鲜的时候蘸一下,提味。也可以作为调味品,在烹制的时候与海鲜一块焖煮,自成一道菜。比如扁豆酱焖鱼,这是一道三亚、乐东一带老百姓爱吃的家常菜。一般选择小鱼来焖,若是做较大的鱼,如鳗鱼、海甘鱼,要先把鱼切成块状,等扁豆酱煮熟了再放入鱼块一起焖煮,最后撒点葱花即可出锅。扁豆酱呈棕黑色,虽然看起来黑不溜秋的样子,但煮沸之后特别香,吃起来酸甜带点咸,不仅给原本没味道的小鱼小虾增添美味,还可以用来拌饭,扁豆的清香伴着鲜鱼的鲜香让人特别有食欲。


文昌的铺前镇物产丰庶,美食层出不穷,糟粕醋海鲜算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头牌菜了。作为汤底的糟粕醋俗称“女人醋”,采用的是当地人在酿酒的过程中酒糟发酵产生的酸醋来制作。虽然算不上酱,但也属于当地人自制的海鲜辅料。一碗糟粕醋海鲜的做法并不复杂,关键是汤料味道要正。在碗里加入配菜,如海菜、扇贝、带子、鸡腿螺、鲍鱼、虾等海鲜,然后舀一勺浓浓的糟粕醋淋上去,只见醋面油花和蒜末漂浮,醋色黄中带红,香味贯鼻浓郁,闻着就很刺激食欲,令人垂涎。这道菜的精华就在于汤的口感,酸酸辣辣,有的糟粕醋还带点甜,吃一口浸泡在糟粕醋里的海菜和鲍鱼,吸饱了汤汁后的海菜腥味淡了很多,鲍鱼则弹牙鲜甜,舀一勺汤喝下去,这酸爽的感觉像是瞬间打通了六脉,好吃得停不下来。

其次是酸果。酸豆树和杨桃树在海南各地随处可见,而树上结的酸豆和杨桃都是烹鱼极好的调味品。在熬制鱼汤的过程中放入几颗酸豆或者几片杨桃,天然的酸味不仅去了鱼腥,还提高了鱼汤的鲜美程度,若是在酸豆鱼汤里放些鲜芋梗,软嫩的鱼肉配上爽口的鲜芋梗,那味道实在是妙不可言。除了烹煮鱼汤,酸豆还可以代替醋,烧制成糖醋海鱼。做法也很简单,鱼下锅煎至两面金黄后倒入已经调好的酸豆甜酸汁,让酸豆汁充分浸入鱼身,烧制一会就可以出锅。一口下去,鱼肉又酥又软,酸酸甜甜。酸豆代替了醋,不强烈,也不呛人,自然的酸甜与清香搭配鱼肉,鲜美得恰到好处。


在海南的东方市,还有一种酸味时常穿梭于人们的舌尖。那是用初长成的嫩皮小西瓜腌制而成的“酸瓜仔”。当地还流传着“吃得酸瓜,则百事可做”的说法。这种瓜的肉质粉软,不费牙,口感顺滑软脆,酸瓜仔味道酸酸甜甜,不管是炒肉还是煮鱼都非常好吃。常见的家常菜是“酸瓜焖海鱼”,做法是将炒锅置火上,放少许油烧热,放入姜片、蒜瓣炸出香味后,倒入腌制好的小酸瓜煸炒出味,加汤烧沸,下新鲜的鱼,用大火熬煮。撇去汤面浮沫,再加入鸡精、盐、酱油焖一会即可。制作这道菜有两个技巧,一是酸瓜不能煮得太熟,过了火候太烂,就失去了原有酸甜,二是鱼也不能炒太久,炒太久就容易烂,炒时间短了,鱼则不入味,因此,要把握好火候。酸瓜焖海鱼把酸瓜的酸味和鱼肉的鲜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味道鲜美,酸脆可口,十分符合本地人的口味。


浩瀚的大海给人类提供不计其数的海鲜,经过人们反复的琢磨与研究,当鲜味遇上合适的烹制方式,食材本味被激活,美味自然不言而喻来到人间。海南人尊重食材本味,不管是食鲜、食肉还是食粉,自然的滋味常伴舌尖,可以说,这是刻进骨子里的味觉记忆。正如当代食物学家聂凤乔所说:“料新必鲜,安能加之浓味、重味?”。创造一道美食,海南人绝不吝啬,物尽其用的过程中留下的是海南人生活里的痕迹,质朴与乐观融入了每一道故乡的菜肴里。有幸能在海边生长,所有的习性皆与大海相关,兜兜转转,还是家里做的海鲜饭菜最香!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