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一个时代里能做什么
各位亲爱的同学
各位尊敬的老师
各位尊贵的领导和来宾: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在一个时代里能做什么?
在一个时代,一个人能做什么?在现代价值判断里,一个人被从传统社会纳入到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以后,极其易于变成时代流水线的标准产品,而以后现代的视角来看,一个人很容易被时代的各种价值观撕成碎片。似乎我们抓不住时代什么。
但是,仅仅如此吗?我们能不能稍微往前走一点,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不相信时代真的与我们微弱的自己并无关涉。
如果我们生在晚清时代,任我们爱国激情万丈,我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列强瓜分国土,因为鸦片、因为封建腐朽、因为没有工业化,我们国人手无缚鸡之力。
如果我们生在新文化运动时代,我们即便是冷眼旁观的,我们即便不参加任何体用之争、问题与主义之辩,我们也难逃说白话、写白话文、用新文明词,否则,我们哪怕文韬武略、满腹经纶,交流沟通能力也会一落千丈,自动被时代所边缘化。
如果我们生在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华北,即便是冷峻无比的书生,面对着国破家亡、新仇旧恨,诺大的天地放不下一张书桌,我们也会燃起万丈怒火、投笔从戎,否则,要么做汉奸同流合污、要么成为亡国奴苟且偷生。
如果我们生在新中国初建,积贫积弱的国家百废待兴,万众热情洋溢,万物欣欣向荣,我们自己谁能置身事外?
如果我们生在改革开放初年,被禁忌的思想一旦打开闸门,被禁锢的行为一旦松绑,春江潮水,万马奔腾,生命压抑太久,此生只争朝夕。谁还骑墙逍遥,谁还彷徨观望,谁就赶不上政策末班车,谁就会被抛离社会快车道。
中国古代文明史,比之其他文明,早熟、繁荣、稳定,大多相似、周期反复,相对确定,也相对平和,去除战乱,时代对个体的影响更多是文化久远温和的印记。
中国近代史至现代史,多灾多难、跌宕起伏、变动不居,时代对个体对的烙印,是逼迫人们不断做出判断和选择,往往还是非此即彼,如果采用中庸策略,则不是受欺,便是挨饿。
我们看到,在急剧动荡的时代,我们必然会卷入时代漩涡,不是主动投入便是被动被卷入,难能例外。个人在那样的年代里,只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一个人在一个时代里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做成或做不成什么,全然由时代决定,我们自己的如何选择都由那个时代注定。
改革开放以后的二三十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基于其上的现代化诸项事业有成,经济基础渐厚,社会阶层重组,制度惯性趋大,社会结构趋稳。这一切,如果以大学生毕业做观察点,三十年前,大学毕业生社会尊称为天之骄子、未来栋梁、国家人才、社会张开双臂拥抱。三十年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依然是莘莘学子,但眼看行业岗位少,职业门槛高,毕业就业难,国家要托举,社会要包容。
这是教育工作者观察的时代与青年人的命运关系图,只是一个经济财富渐丰的时代,一个社会结构形成的时代,一个社会趋稳的时代,人们很难看到被人为推远的大时代,人们容易看到被宠坏放大的小小我自己。但是,在一个大时代,如果人们只看到时装发布的新季风格,只看到娱乐发布的本期通告,只看到网络媒体的新技术和新表述,那么,在这些新新之中被撕成碎片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跨进大学之门的新青年,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透过小时代,张望大时代。
你们九零后这一代,知道多少时代?了解身处哪一时代?喜欢何种时代?相信时代与己何关?
我所知道的,我们师生大家正同处一个新时代的门槛边,这是个什么时代?用外媒评价,习总书记唤醒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梦想;用一位著名中国企业家的话,这是一个事情有人管的时代,坏事有人制止,难事有人料理,好事有人传播;用我所熟悉的社会学视角来说,这是一个回到讲理的社会的时代,这个时代基于法制也基于民主,基于知识也基于经验,基于能力也基于成就;讲理是中国社会传统。
对于一个跨进知识大门,也同时跨进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未来的命运即在一个新时代的惯性上,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把握之中。在这个时代,我们用知识、能力、经验、办法去成就自己也造福社会,圆中国梦也尽自己的光彩。
然而在此前,我们应该做一下算数,先做减法。因为每个人能够做成什么的加法,首先取决于去掉本不属于我们的那些什么,过去之中,如果我们靠着别的,也可能侥幸过关。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侥幸带到新时代,那我们就可能成了小概率。只有用自己诚心诚意学到的真知识、真本领服务社会,才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因此,在一个新的时代,在一个阳光的时代,在一个未来开明的时代,我们的年轻人所需的不仅仅是勤奋,不仅仅是聪明,不仅仅是本领,重要的是,诚心诚意树立自己的信用。
应该庆幸,你们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未来时代,将是一个欢迎人格健康、专业扎实、知识丰富、技术能干、有真实本领人才的新常态时代。
李书福董事长再三告诫学校,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上社会。在我今天看来,更好地走向社会是要用自己的诚心、诚意,用自己的信用,去和过去告别,去开拓一个崭新的世界。
相信同学!相信学校!相信社会和政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