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TIMES第三十七期

2017/4/19 11:10:09

37.jpg


少年壮志留洋路

周璇

距离1872年中国首次公派幼童赴美求学至今,已经过去了142年。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坚定支持下,容闳陈兰彬率领中国第一批幼童留学生邝荣光、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这是中国学生首次大规模留学美国。其中组织人容闳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的建设促成者,在中国近代东学西渐、辛亥革命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那时,这个凝聚很多人心血的计划虽然中途夭折,但也是大清王朝踏出睁眼看世界的坚实的一步。大部分留美幼童被“召回”后,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一些人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他们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凯的顾问。一些人成为清政府的大臣和驻外大使;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也出自他们中间。

前一百年,留学是一代有志青年救亡的使命,一个国家图存的希望。后40年,留学成了一代知识青年蠢蠢欲动的野心,成了改革之风初起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梦想。直到今天,留学飞入寻常百姓家,终于成了不过是高考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如果说始终不变的是一种“睁眼看世界的渴望,那么曾经,他们为国家的命运而出走,今天,我们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出路。

“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1978年6月23日,文革刚刚结束2年,高考恢复不过半年,邓小平在中南海做出了这样的指示。这份远见卓识,带来的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个全新的时代。同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预言道:“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

随后,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留学潮。

其中有两个著名的人物。1978年,恢复公派留学生后。朱清时是留学生之一,1982年回国后,慢慢从研究员当上了科学院院士,又从科研转向教育,担任十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后又亲手筹办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叛逆者”:南方科技大学。因教育改变一生的他,如今也在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教育。还有一位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1984年,首次打开自费出国留学的大门。之后,23岁的李彦宏在美国就读计算机专业时,初次接触到了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技术,并在大洋彼岸,早早瞄准了大陆市场的空白。1999年他回国创立了百度,在一个互联网激荡发展的时代成为了创业偶像。他将百度的成功归结于“生逢其时”,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

开放自费留学之后,中国留学生规模在直线上升。

根据统计,在1872年到1978年这蛮长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约为14万人。

据教育部2013年3月1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单位公派1.16万人,自费留学37.45万人,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106年与34年,高达17倍的人数增长,只能用“爆发”来形容的第三次留学潮。

时至今日,留学已经成为人们多元化选择提升自我的一个方式。留学早已摆脱了政治色彩,不再是个沉重的话题。但细细梳理近代中国留学史,最后落在眼下,却难免有一丝尴尬。在留学普及化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逐渐凸显,例如留学低龄化、舍弃高考、海归变海待,野鸡大学、买论文、贿赂导师、奢侈成风、飙车、滥交……这些负面的字眼频频见诸报端,相差悬殊的投资与收入也让留学生家庭感到迷茫和失落——似乎当初走出国门所为寻找的那条出路已在日渐衰败。然而正如鲁迅所说,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出路其实一直都在。

 

上一篇:UCTIMES第三十八期
下一篇:UCTIMES第三十六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