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他好温柔,
从来都不会拒绝我的要求;
她像是万能的,
什么问题都能帮我分析、找到解决方法;
有点忘记了他们作为思想导师,
还有面对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时,更炫酷的一面。
��
��
��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项比赛: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通知》,今年的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经历了“三改两取一调整”,变身“金装豪华版”。
本届比赛由海南省十九所高校选派二十七名选手参加,赛程包含笔试网文、案例分析、谈心谈话和理论宣讲在内的四个竞赛单元,取前两轮成绩总和排名前十五的选手晋级,最终排名按前两轮成绩的40%与后两轮成绩的60%计算,总成绩排名第一的选手晋级国赛。
圆圆老师说:
次历练一次蜕变,一次挑战一次成长。
上次在官方公众平台看到那篇《思想导师们集体发声:孩子们,我在!》时,正好是第一天赛程结束、感觉自己“大脑被掏空”,玩手机休息的时候,文章里提到的那些既有趣又无奈的师生互动让人感同身受,就像我评论的那样:老师是你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随时能够联系到的人,学生是你回答完问题、处理完状况想打又舍不得的人,一句“我在”,既是责任更是信赖。
我一直觉得辅导员大赛就好像思想导师工作领域的奥斯卡,毕竟没有哪一场比赛要通过四个不同的竞赛单元才有资格角逐最后的胜利。不过与其说这是一场比赛,倒不如说这是在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思想导师间,为提升思想导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进行的一场交流切磋。
参加第六届省赛是校赛夺冠的名正言顺,参加第七届省赛是依托领导的信任,所以其实今年参赛时的压力更大了,四月底到五月初我一直在一边工作一边复习:政策法规、系列讲话、历年真题、主题演讲……毕业三年多,年纪大了记忆力减退了,还剩下文科生多年历练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短期记忆效果……
即便一直在调整心态,也还是会为能否进入复赛而心里打鼓。还是感谢工作经历和参赛经验吧,用赛前十天突击理论知识和笔试真题,用赛前一天准备案例分析和谈心谈话环节,还能以笔试成绩第六、案例分析第二、综合成绩第三的名次顺利晋级,真的很惊喜很开心。最后站在一等奖的颁奖台上时也是,想说的话太多,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谢,感谢虽然我没有别人经验丰富、没有别人备赛充足,但却足够幸运。感谢领导的信任和嘱托,感谢同事的陪伴和关切,感谢家人的鼓励和包容,感谢自己的坚持和付出,还感谢评委老师的手下留情。
家道老师说:
大学四年是人生最宝贵的四年,也是学生身份向社会建设者转变的关键期,而思想导师是学生入学见到的第一人,也是学生毕业离校分别时的最后一人,一言一行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我一直认为,对于老师来说,应该以立德树人作为我们事业的目标,用爱的教育、用人格魅力和工作实绩去感染和帮助每一位同学,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老师的教育理想。
改造后的比赛较为全面的反应了思想导师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等九个方面的具体工作,能够较好的展示思想导师工作的能力和魅力。参加这次比赛心态一直很平和,没出现什么紧张的问题,至于发挥亮点的话,大概是理论宣讲部分了,对这部分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我觉得这次比赛成功的因素之一应该是保持了良好心态,剩下的就是积累和实力反馈出的自信。在平时的工作中点滴积累,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都能做得好。
学生的事无小事,他们之所以为学生,必然有很多未知、很多困惑,偶尔出现错误,用马克思的话来讲,那也是: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作为思想导师既要看到联系和发展,也应容忍矛盾并化解解决矛盾。
最后严肃一下,是他们关于参赛的一些想法……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突出的是以赛带练、以赛代训,强化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建,通过不断提升高校思想导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宣讲能力,全面提高思想导师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相信在我校以学生为中心、以进取者为标榜、以教育情怀为乐趣的育人理念指导下,在思政工作转型方案规划下,我校思想导师队伍必定会形成理论学习常态化、工作方式专业化、科学研究系统化,在职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新时代思想导师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进取者为标榜,以教育情怀为乐趣。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用高尚品德和操守,高深的学问为学生点亮前进灯。无论学生取得成绩、遇到困难还是犯了错误,我们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坚守原则、爱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