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王彬彬带领学生从传统文化视角学习现代心理学课程
近日,本网收到了社会发展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陈俊儒的投稿,他将平日里与教师王彬彬的交谈内容用问答体的方式集中整理成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心理学专业青年教师的个性形象。今日,本网特别推出“吾问吾师”专题予以刊发,欢迎师生阅读。
儒学经典《论语》记录的是万世先师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会跑到雅典城的市场里与人争辩,真理就在人们的唇枪舌剑中落地生花,古往今来,从未改变。“吾问吾师”专题希望为师生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平台,把那些最精彩、最复杂、最有趣的知识争辩和求知探索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师生间最珍贵的回忆。
本专题期待同学们的踊跃投稿,稿件请发送至syxynewscenter@163.com。新闻中心将及时给予编辑刊发。
陈俊儒:您当初为什么会修读心理学专业呢?
王彬彬:本科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心理学专业,报考时想法很务实,主要是受一件事情的影响。高考前,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减轻压力,学校请了一位北京的心理学专家,把所有高三学生聚集在学校广场上,这位心理学专家给我们做了一场大型的放松训练,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心理学。当时有一个吵得沸沸扬扬的消息,我们接受一个小时的放松训练,学校给这位心理学专家付费4000元,我的注意力全被这个4000元吸引了,这构成了我报考心理学专业的直接原因。
不过,多年学习中我并没有把心理学作为我的唯一学习对象,大学时发现我喜欢哲学胜于心理学,喜欢文学胜于哲学,在心理学专业之路上文学带给我很多灵感和启示。学问是分割不开的,胡适有一个比喻: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读研期间,我遇到两位对我受益匪浅的老师。一位是文学院的单承彬老师,他上的写作课我一直在旁听。一位是心理学专业的彭贤老师,彭老师带领我们做团体辅导,一共8次,每次一个主题,比如亲情、友情和生死等。这次参与我深受触动,开始用心感受心理学的魅力。
心理学是离人最近,也是离人性最近的学问,想要了解人,探索人性,心理学是最好的选择。
陈俊儒:您在“哲学导论”和“心理学专业课”上,常常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很有个性,怎么想到这样做呢?
王彬彬:这与我的学习经历及个人爱好有关,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源于个人喜好、阅读背景和个人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喜欢和熟悉,在课堂上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来。
陈俊儒:您曾在曲阜求学,我也很喜欢中国儒家文化,能给我讲讲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吗?
王彬彬:我曾在曲阜师范大学读书,在曲师大的学习、生活很愉快充实。曲阜是一座被《论语》淹没的城市,走在古朴小路上抬眼便能读到《论语》,曲阜的历史人文气氛自然是浓厚的,因而给人安静祥和的感受。曲师大同样是沉静文雅的,校园的大小道路其命名多出自《论语》,比如见贤路、思齐路、弘道路、正心路、大成路等等。草坪里的纪念石上面的刻字也大多出自《论语》,文学院旁边有块躺着的石头,上面刻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我当时发现这块石头很兴奋,因为上面刻着我名字的由来。
在曲阜结交的一些师友也对我的成长有深刻影响。单承彬老师的写作课很精彩,单老师研究古代文学,其本人也极有古雅气质,讲课富有真知灼见;李春桥老师的独立和批判精神至今启迪我;彭贤老师的宽厚温和带我真正开始领略心理学的魅力;我的导师牛盾老师治学严谨,关爱学生。我现在的职业身份也是老师,要向他们学习,一直努力,不断成长,成为学生的好榜样。
陈俊儒:要是让您推荐一本书,打开我们用传统文化视角学习心理学知识,您会推荐什么?
王彬彬:我们的行为与思想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要去研究人,就要结合人所存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把人放在社会结构中去了解。生物属性定义了我们是人,文化和社会属性定义了我们是中国人。有一本书《中国心理学史》,系统研究了自先秦至近代以来的中国心理学思想。作者按照历史顺序选择各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重要著作,对蕴含其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阅读这本书令人赞叹古人的智慧,推荐给同学们。
陈俊儒:我们都知道您批改作业超级认真,要是遇到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会影响您的积极性吗?
王彬彬:我给大一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结束要上交作业,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同学回答完问题后自我感叹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让我们自己看的吧,这么多学生的作业,老师肯定不会看,不知道老师看到我这样写会是什么感受?我当时看到这段话就辗转找到这位学生,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我看到作业了,并且告诉他我的感受。我总是这样想,只要我不糊弄自己,就不会有人糊弄我,我也一定会非常认真做我想做的值得做的事情 。
陈俊儒:跟您聊天,很开心,希望您能一直坚守教育理想,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一直做下去,收获教育的乐趣。
(文:社会发展学院学生 陈俊儒)
(图:社会发展学院教师 王彬彬)
(编辑: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