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博士生杨君我与社会学青春作伴

发布时间:2013-07-14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我校毕业生杨君
 人物简介:杨君,四川南充人,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社会学家曹锦清先生。2010毕业于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2010年就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2012年4月被保送本校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
 
找答案,人生不再迷茫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而来,我国南部沿海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全国掀起了“时髦”的南下淘金热。为了生活,杨君的父母南下打工,留下仅有5岁的小杨君,守着四川南充南部县柳驿乡下老泥屋里满屋的孤独与恐惧。
 
  记忆中,父母与杨君总是聚少离多,没有亲人在身边,小小年纪,杨君就要学习烧火做饭,照顾自己。生活的磨难使得杨君坚韧刚强,年幼早熟的他目标性极强,发狠读书,渴望走出柳驿乡。
 
  读高中时,杨君成绩优秀,每次考试排名都在全年级前三,立志去上海读书的他,高考第一志愿正是复旦大学。2006年的夏天对杨君来说异常灰色,高考分数高出四川省重点线却意外遭遇志愿滑档,同时,父母也在这期间离婚了。梦想和家庭的同时破碎,让他一度痛苦不堪。
 
  第一志愿滑档后,杨君被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社会发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录取,面对仅仅建校一年的新大学,几经纠结,不愿复读的杨君还是来了。上大学后,他一度陷入深思与迷茫中,“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总是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父母为什么会离婚,为什么他们要外出打工等等问题。”
 
  迷茫归迷茫,杨君决定先好好学习,这是他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事,他需要通过好好学习获得奖学金,解决自己的学费问题,减轻家庭负担。大学四年,正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解决了经济问题也证明了自己。
 
  杨君所学的专业为行政管理,他却喜欢旁听所在学院社会学专业的课,尤其喜爱听我校社会学教授、学者沈关宝老师讲课。行政管理和社会学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两大专业都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学科间存在较大的共通性;加之杨君同宿舍有3位同学都是学习社会学的,与朋友在一起经常讨论社会学话题,久而久之,杨君兴趣愈加浓厚。那时候,他不仅是社会学的旁听生,还是社会学专业调研团队中的一员,经常外出实践调查。
 
  杨君坦言大学开始时自己很沮丧,但是,大二时他认识了沈关宝教授,接触了社会学,许多困惑已久的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他找到了奋斗方向,人生也不再迷茫。
 
遇恩师,与社会学结缘
 
  2008年是杨君的幸运年。这一年,他与中国社会学界两位著名的学者、教授相识,一位是经常给杨君上课的我校教授、学者沈关宝,另一位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教授、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锦清。

  与沈教授第一次深入接触源于《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调研中国”。当时,大二的杨君与同学一起组成了调研小团队,参加由南风窗杂志社于2005年发起和组织以鼓励和资助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公益活动,他们邀请沈教授作为项目指导老师,沈教授欣然答应。
 
  5年过去了,杨君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难忘的下午,他和项目组的同学拿着“调研中国”的申请材料到沈教授的办公室请求指导,沈教授先是亲切地与他们话聊大学生活,询问他们学习社会学的体会,然后细致地指导他们项目研究要抓住海南区域研究的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研究和渔民文化研究。交流之余,沈教授还邀请当时正在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讲学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麻国庆为杨君团队做项目基本事项指导,两位资深教授和几位年轻学子为了共同的学术兴趣持续畅谈了将近5个多小时。
 
  很遗憾,最终“调研中国”的项目申请落选了,但是2008年暑假,杨君和同学还是坚持完成了项目的调研内容,撰写了《受限的个体与个体的选择——儋州市赤地村渔民群体的个案研究》调研报告,沈教授和杨君调研队的全部成员一起在学校大礼堂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暑期调研成果。这段经历不仅让杨君与沈教授结缘,也让他深感社会学研究的乐趣与不易,更加坚定了走向田野的勇气和信念。
 
  在沈教授的指导下,杨君形成了关于社会学的最初认知。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在社会学的学习中找到了答案,所谓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大转型引起的。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带来了家庭、农村的解体,社会变动中,个人自由了,获得了解放,人们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难以寻找到自己的生活。杨君明白了,要想理解人生的意义,就必须理解社会本身,理解了社会本身,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爱上社会学的杨君在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了考研,他说,他想要继续在社会学的领域里走下去。大学毕业之际,毅然放弃了进入吉利集团、留校任职、公务员等就业机会,只愿与社会学青春作伴。
 
  2010年,杨君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以375分的成绩考取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社会学家、教授曹锦清。
 
  说起导师曹锦清,杨君自豪之感溢于言表,他说,从事社会学研究,能成为曹教授的学生,是他的幸运。
 
  认识曹锦清教授还得从2008年的一次讲座说起,当年,作为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特聘教授的曹锦清应邀来welcome皇冠登录手机版三亚大讲堂开堂讲学,曹教授的讲座主题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版图》,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后,他被曹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一位老师,能有关心民族、关注社会现实的气度和情怀值得敬仰。当时,杨君狠下决心,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一定要考上曹教授的研究生,幸运的是,这一次杨君如愿以偿了。
 
  “学习的最高意旨是用思维着的头脑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这是曹教授对杨君的提点,也成为杨君谨记的座右铭,社会学研究者从来都不是书斋派,社会是天然的实验场,要时刻做好走向田野的心理准备,在社会中理解社会问题。
 
乐求索,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努力
 
  人的强大不是你征服了什么,而是你承受了什么。杨君的成长路上承受了许多同龄人没有的痛苦,但痛苦也成就了他强大的内心,在社会学研究天地里,他乐于吃苦,刻苦专研。
 
  杨君选择的研究方向为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入学后,他加入了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读书会,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穿梭在中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丛林中,打捞真知灼见。长时间的书本浸润,杨君理论素养提高的同时也初步具备了用理论统摄社会事实的能力。随后,他走出校园,先后在安徽、浙江、湖南、上海等地从事“三农”问题的调研,认识最真实、广袤的农村社会。
 
  “一般人对社会学并不了解,以为我们就是出来跑社会的,深入交流后,他们会发现我们很了解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杨君谈起自己在安徽宣城调研时农民的反应,“调研一段时间后,村民中就有人感叹我们不愧是搞社会学的,比农民自己都了解农村社会。”
 
  阅读、调研、讨论、思考、撰写论文,成为了研究生杨君的生活主旋律。读研以来,杨君已先后在《中国农村观察》、《内蒙古社会科学》;《理论月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东方早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学家茶座》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很多时候我写文章,都隐含了我自己的感受和我对家乡的认识,一个人的价值观受成长环境影响很大,走上社会学的研究道路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我早年的社会经历。”杨君说。
 
  成长经历和环境为杨君从事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认知材料。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会离婚,为什么要外出打工,这些曾经困扰过他的问题也随着社会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解释,他对转型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包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前不久,杨君在《东方早报》上发表了《农村不会消失,只是以新的方式存在》一文,借助点评贾平凹的新作《带灯》,他论述了自己关于转型时期社会的认识,这也是他读博后最主要的研究成果。
 
  杨君认为,我们身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入侵,让每个人在寻求自由的同时,也承担着不安全的风险。以前,我们生活在熟人的社会,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习俗、道德、舆论的制约。熟人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静态的社会、低流动的社会。前三十年熟人社会也叫“单位社会”,单位社会就是静态社会,它是由道德来制约每个人行为的社会。大规模的市场经济发展,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让农村人口从熟人社会流向大都市。现代都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流动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个人不再受内在道德的制约,而是依靠外在法律的约束。但是,传统的那些东西被遗弃了,真正的法制观念和法制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便形成了一个人人自危的境地,每个人都明了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该维护的维护,不该维护的也就胡搅蛮缠。
 
  “如同农民的庞杂混乱、肆虐无信,只有现实的生存和后代的依靠这两方面对他们有制约作用。人与人之间赤裸地看待。”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传统社会的习俗、规则被破坏之后,新的社会制度和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这往往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和道德约束,所以,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期,极易出现社会“失范”现象。如今,“随着社会规范的衰退,赤身裸体,惊恐万状而又富有攻击性的自我涌现出来,寻求关爱和帮助。自我在寻找自身和寻求充满友爱的社会性过程中,容易迷失在自身的丛林里……一个在自身的迷雾中游荡的人已经注意不到,这种孤独,这种自我的孤立禁闭,是对大众的惩罚。”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都将在这些条件下行动,并承担我们行为或不作为的种种后果。在如今背景下,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而且更弥足珍贵的是让每个人多一份道德、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爱。
 
  2012年4月,杨君被提前保送攻读本校的社会学博士学位。谈及今后的打算,杨君希望能出国进修,而后留在高校继续从事社会学研究工作,中国如此之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他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而努力。
 
 
(文:袁欣)
(图:受访者提供)



推荐阅读

Baidu
sogou